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
常用点阵激光的特点及其皮肤科临床应用进展
随着美容市场的增长,医患双方越来越强烈需求治疗手段更安全、有效。由
于传统激光发射每个脉冲与皮肤的作用面积和激光光斑面积相同,因而不可避免
地有较大的副反应[1]。现今,点阵激光通过微小光束作用于皮肤,产生阵列样
排列的微小热损伤区,可以保留部分皮肤不受影响,启动可控的皮肤创伤修复过
程,突破了传统激光的局限,是医用光学领域一项突破性的进展。点阵激光作用
到皮肤组织能够去除色斑,同时刺激胶原蛋白的增生,而没有受到作用的皮肤组
织可以作为热扩散区域,避免可能出现的热损伤等副作用,同时可以更快地促进
皮肤愈合,从而避免了传统美容激光的缺点,因而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并
得到推广应用。
1 点阵激光的机理
局灶性光热作用原理是点阵激光的基本原理,它是传统的选择性光热作用理
论的拓展和延伸[2]。对于点阵激光而言,组织中的水是其靶色基,水吸收激光
能量后形成多个三维立体的柱形微小热损伤区(MTZ),每一区域可形成环形组
织凝固带或热损伤带,在周围都残留着未损伤的正常组织。因此,正常表皮的角
质形成细胞可爬行至损失区的距离较传统激光明显缩短,使得创面愈合更快。研
究证明点阵激光术后表皮在24h内即可恢复其连续性[3],术后7天在真皮出现
Ⅲ型胶原蛋白,术后2天即出现热休克蛋白70(HSP70),一直持续到术后3个
月,证明点阵激光术后的修复作用非常迅速而持久[4]。点阵激光的热刺激会启
动机体的程序化创伤愈合过程,由于光束排列成点状,因而可以均匀地启动皮肤
的修复,导致真皮中的胶原即刻收缩,I型胶原蛋白发生变性,并成为合成新胶
原蛋白的基质,启动胶原新生和重排[5]。由于水分吸收激光能导致一定程度的
热损伤,因此照射区会形成所谓的微表皮热变性坏死(microscopic epidermal
necrotic debris,MENDs),或者在一定的能量密度下,激光穿透皮肤形成真正的
孔径(Microscope Ablative Zoon,MAZ),而被激光剥脱的真表皮坏死组织可作
为载体把周围的黑素运走,从而达到嫩肤、紧致等多项美容目的。
2 点阵激光的系统及常用仪器的特点
点阵激光根据对水吸收的强弱及是否对皮肤具有气化作用可分为剥脱型点
阵激光(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和非剥脱型点阵激光(None-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两大类。前者主要为铒激光和CO2激光,后者主要为波长1320~1550nm
的远红外线激光。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被水轻度吸收,不损伤表皮角质层,表皮
组织凝固但不气化,其热损伤区包括角质下的表皮组织和不同深度的真皮组织,
作用相对温和、恢复迅速。而剥脱型点阵激光被水高度吸收,其热损伤区包括表
皮到不同深度的真皮组织,作用强,恢复时间长,临床应用主要是以对病灶的皮
肤进行剥脱和气化的部分性去除为目的。
2.1 剥脱型点阵激光:主要代表是CO2点阵激光和2940nm点阵铒激光。两
者的区别在于水对波长为2940nm的铒激光吸收非常好,甚至较CO2激光强10~
20倍,使激光对皮肤的穿透深度不足,在治疗过程中能量基本集中在表皮层,
并缺乏止血功能。而CO2激光具有一定的气化功能和真皮的热刺激功能。剥脱
型点阵激光治疗后,皮肤胶原收缩明显,皮肤更为平滑和紧致。
2.1.1 Sciton ProFractional:由美国Sciton公司生产,是在Profile平台上工
作的波长2940nm Erbium:YAG点阵式手柄。扫描窗为2cm×2cm,孔径250μm;
孔深25~1500μm;点阵覆盖率 1.5%~60%。其传递能量的方式不同于其他点阵
激光,可减少治疗时皮肤表面的热量聚集,减少患者的不适感。ProFractional XC
手柄是进一步的修改版,它允许使用者在剥脱式脉冲中加入可变凝固量,从而使
这种设备的效果和CO2激光设备相近,扫描速度更快。
2.1.2 Alma Pixel Er:YAG:以色列Alma激光公司生产,由一个2940nm
的Er:YAG手柄在该公司的Harmony平台上操作组成。通过一个显微光学镜片
将2940nm的Er:YAG激光光束在1lmm×1lmm治疗范围内形成7×7(共49点)
或9×9(共81点)个微小光点。因此,能量被均匀分割在49或81个光斑中,
每个光斑的宽度大约50μm,49像素模式产生的光斑少,但较深约50μm;81像
素模式光斑多,但深度稍浅约20μm,这就形成了浅层剥脱的效果。脉宽有1ms、
1.5ms和2ms三种可选。
2.1.3 Palomr lux2940:由美国Palomr公司生产,将Erbium:YAG手柄整
合到该StarLux平台。Lux2940能在10mm×10mm或6mm×6mm的范围内发射
1000微束/cm2。这种设备可以纯剥脱式、凝固式或是混合模式发射脉冲。理论
上最大的治疗深度可超过1mm,典型的常用的治疗深度大约250μm[6]。
2.1.4 Lumenis DeepFX/ActiveFX:由美国Lumenis公司生产,是现有的
UltraPulse Encore CO2激光平台的延伸部分。ActiveFX手柄采用CPG发射一组
宽1.25mm,深约200~300μm的假点阵式激光脉冲,每个脉冲之间都是互相分
离的,以随机排列的模式发射;DeepFX是真正的点阵式设备,发射脉冲宽约
120μm,深约1500μm,以光栅扫描模式产生脉冲。该激光的峰值能量大,且能
量不易向周边扩散,因此气化组织完全。另外,该激光还可选择多种图形进行磨
削,使得整个治疗区域得到均匀分布。
2.1.5 Alma Pixel CO2:是一种基于30W连续波长CO2激光的点阵式剥脱设
备。与Alma Pixel Er:YAG相似,其正方形模式包括49(7×7)和81(9×9)个
光斑,与其他设备不同的是该设备在点阵式模式发射的是单束激光脉冲,由光束
分割器分割形成,而非扫描机制。
2.1.6 Matrix-RF射频点阵:由以色列Syneron公司研发生产,是目前世界上
唯一一台用于剥脱的射频设备。采用混合排列的阵列双极射频,射频电流在正极
与负极之间流通,从而对不同深度的组织产生效应,在同级之间的组织由于没有
电流通过,可作为恢复的后备力量。治疗窗12mm×12mm,点阵电极个数为64,
点阵电极之间的距离是1.5mm。并配备有一次性治疗头。有5%和10%两种覆盖
率可供选择。2.2非剥脱型点阵激光:代表为1540nm、1320nm、1440nm的点阵
激光。基于水对激光的吸收由强到弱依次为1440nm、1540nm、1320nm,因此激
光对皮肤的穿透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1320nm、1540nm、1440nm。该类激光有效
避免了传统激光换肤时对皮肤的刺激,其精细的微激光束在治疗过程中不损伤皮
肤,微激光束选择性作用于靶组织,刺激皮肤产生新的胶原蛋白,同时确保皮肤
角质层的完整,真正实现了无损去皱嫩肤的目标。
2.2.1 StarLux1540nm点阵激光:由美国Palomar公司研制,为波长1540nm
的闪光灯泵铒玻璃激光器。主要运用分段式光热重塑技术,将单一波长的激光分
为多个矩阵排列的微光束输出,以降低对表皮的损伤,同时能深层穿透皮肤,刺
激胶原新生和重排。其优点是低点密度,高点能量,深穿透,少重复扫描,治疗
点分别均匀[7]。输出光斑头分10mm、15mm两种,前者传输能量为14~66mJ/mb,
后者为20~70mJ/mb,脉冲宽度有10ms和15ms可选,脉冲重复频率0.5~0.9Hz,
手柄头部有蓝宝石接触式冷却装置,治疗时采用连续滑动的方式扫描。
2.2.2 Affirm立体点阵激光:由美国Cynosure公司研发生产。是目前世界上
唯一将多波长顺序发射技术和复合顶点脉冲技术相结合的独创技术,它将两个光
源复合在一个平台上,即Nd:YAG激光和可选装的560~950nm氙气脉冲光。
最大点能量3~7mJ/点,脉宽3ms,点直径150或300μm。该系统采用的CAP
专利技术,可在治疗部位产生不同能级的热量分布,并确保每次踩下激光开关时
先发出1320nm激光后发出1440nm激光,这种脉冲发射后的短暂延迟以及配置
的SmartCool6冷风系统使整个治疗区皮肤得到充分冷却,一次治疗可扫描1~2
次[8]。
2.2.3 Matrix-IR像素点阵:由以色列Syneron公司研发,将Matrix-IR手柄整
合到eMax平台上,把二极管激光分成极小的激光光束,联合双极射频。像素激
光和射频集中加热的区域可以使真皮层产生大量热量,可达皮下2.5mm,但不会
损伤表皮。波长915nm,激光能量最大70J/cm2,射频能量最大100J/cm3,光斑
面积5mm×5mm,采用接触式冷却。
3 点阵激光的临床应用
3.1 适应证
3.1.1 皮肤光老化:使用点阵激光后,MTZ周围热损伤区环形收紧和胶原重
塑,产生多中心的微小收缩,促成即时肉眼所见的皮肤收紧和长期的皮肤紧致效
果[5]。Gotkin等[9]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32例光老化患者,结果所有患者的
皱纹、表皮色素或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的改善均超过50%。Trelles等[2]用Pixel
2940nm点阵铒激光治疗30例光老化女性患者,皮肤类型为II~Ⅳ型,皱纹等级
为I~III,单次治疗后93%的患者皱纹得到明显改善,满意指数为83%,术后仅
1例Ⅳ型皮肤患者出现色素沉着,术后2个月时组织学检查发现表皮和真皮组织
形态更年轻。国内李远宏等[10]用CO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所有光老化评
分(整体评分、细小皱纹、粗大皱纹、不规则色素斑、面色萎黄、皮肤粗糙)均
显著改善。
3.1.2 色素性病变:由于点阵激光可利用MENDs排出黑素,2006年,美国
FDA正式批准点阵激光用于治疗黄褐斑。有一项研究应用Starlux l540点阵激光,
对12例面、颈部黄褐斑患者行4次治疗,结果发现有40%~50%的患者皮损3
个月后得到改善[11]。另有研究对6例顽固性黄褐斑的中国女性患者行点阵激光
治疗,治疗间隔为4周,共经历3~4次治疗,所有患者皮损至少得到20%的改
善,3例患者可达50%,2例改善30%[12]。Glaich等[13]报道7例色素减退性瘢
痕患者接受2~4个疗程1550nm点阵激光治疗,每个疗程间隔4周,能量7~
20mJ,密度1000~2000MTZ/cm2,结果6例患者获得51%~75%的改善,仅有
1例患者获得26%~50%的改善。国内曾东等[14]采用Er:YAG2940治疗黄褐斑,
总有效率达77.3%。
3.1.3 凹陷性和增生性瘢痕:点阵激光可启动创伤愈合机制,引起胶原纤维
的新生和重组,改善弹性纤维的增粗、排列紊乱或聚集成团等现象,并且治疗皮
肤脱痂后可携带走色素团块,从而改善色素沉着。Chapas等[15]使用CO2剥脱
性点阵激光(30W,AFR,美国Reliant公司)治疗痤疮瘢痕,在皮肤质地、萎
缩和整体改善方面均达26%~50%,三维图像分析定量检测瘢痕深度平均改善
66.8%,未发生色素改变和瘢痕等长期并发症。Vasily等[16]用1540nm非剥脱点
阵铒激光治疗外伤后及手术后浅表瘢痕,经过3~7次的治疗,73%的瘢痕改善
超过50%,43%的瘢痕改善超过75%。
3.1.4血管性皮肤病:点阵激光穿透较深,靶向作用于组织内水分,这也是
血管的主要成分,因此可导致真皮内微血管结构的光热破坏,改善红斑,治疗酒
糟鼻、毛细血管增生等病变。Glaich等[17]报道用1550nm点阵激光治疗1例女
性患者(Ⅲ型皮肤)腿部毛细血管扩张,连续治疗5次,每月1次。治疗结束后
6个月进行临床评估,获得明显的临床改善。Blankenship等[18]报道用1440nm
点阵激光治疗血管瘤,在2次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皮肤表面和质地有明显改
善。
3.1.5 萎缩纹:由于点阵激光可以刺激胶原和弹力纤维的合成,因此反复多
次治疗可作为改善萎缩纹的有效方法。Kim等[19]报道Fraxel激光治疗6例白色
萎缩纹,8周后外观有实质性改善,红斑指数和黑素指数趋向正常,皮肤弹性部
分恢复正常,组织学显示表皮厚度、胶原和弹性纤维沉积显著增加。
3.1.6 尚有个案报道点阵激光可应用于环状肉芽肿[20]、浅表弥漫性光化性
汗孔角化病[21]、胶状粟粒疹[22]等治疗。
3.2 不良反应:点阵激光出现的并发症一般都是一过性的,很少出现永久性
的皮肤并发症。非剥脱型点阵激光由于不破坏皮肤的角质层,因此术后不良反应
较剥脱型点阵激光少。Fisher等[23]研究调查了点阵激光治疗后的短期副作用,
表明100%的患者有短暂性红斑,86.6%感到皮肤干燥,82%有水肿,60%有脱屑,
26.6%变为青褐色。短暂性红斑主要是因为有新生的胶原组织,皮肤血液循环加
快致使。由于含有色素细胞的MENDs脱落,一般治疗后2~3天出现表皮脱落,
持续2周。水肿随治疗能量的升高而增加,一般1~3天自行消退。深色皮肤患
者常好发炎性反应后色素沉着(PIH),通常与高点阵密度和日晒有关,也与表
面冷却相关,常需数月缓解。Chan等[24]对点阵激光1550nm治疗皮肤皱纹后色
素沉着做了回顾性评价,结果显示,轻中度色素沉着发生率7.1%,所有病例均
发生在口周,均未使用冷却系统。Graber等[25]用点阵激光对422例患者共进行
961次治疗后进行回顾性统计报道,有73例(7.6%)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
最多为痤疮样皮疹18例(1.87%)、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7例(1.77%)、红斑期
延长8例(0.83%)、炎症后色素沉着7例(0.73%)、水肿期延长6例(0.62%)、
皮炎2例(0.21%)、脓疱疹和紫癜各1例(0.1.%)。因此,为减少既往有单纯疱
疹的患者复发,应预先口服抗病毒药物预防,而发生痤疮样疹的患者,多为既往
有痤疮病史,可能由于治疗后引起毛囊爆破,故应在治疗后口服抗生素预防。3.3
联合应用:由于不同皮肤类型、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时期的病变各自具有自身的
特点,因此需要点阵激光联合其他的治疗手段来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包括剥脱型
与非剥脱型点阵激光的联合,剥脱型点阵激光与非剥脱性激光(如强脉冲光、射
频等)的联合,点阵激光与肉毒毒素、填充剂等注射美容技术的联合。
3.3.1 光老化伴面部松弛下垂:除使用点阵激光外,可辅助非剥脱性激光进
行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Collawn[26]对255例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点阵激光
1550nm和单级射频技术联合治疗时,收到的紧肤和除皱效果比单用更显著。Ruiz
等[27]用非剥脱型点阵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4例女性Ⅱ~Ⅲ型皮肤眶周轻度皱
纹,结果表明这种联合治疗方法有75%的受试者改善了皮肤皱纹。
3.3.2 皮肤表面胶原老化伴有动力学皱纹及组织凹陷:,可以联合肉毒毒素与
填充剂。一方面,利用点阵激光促进胶原的新生和胶原纤维的重排;另一方面肉
毒毒素可减少作用于皮肤的肌肉力量,使肌肉力量与皮肤厚度之间的比例恢复到
年轻时的平衡状态,推迟新皱纹的出现,而且可避免术区表情肌剧烈或频繁的收
缩,有助于维持填充剂的稳定效果。利用填充剂解决皮肤深层的组织凹陷时,可
先行注射永久性的填充剂,再利用不同的注射层次分次注射效果临时性的填充
剂,以取得更为自然和长久的效果。从而进行多方面的治疗,保持外观的年轻化。
Beer等[28]报道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非剥脱性点阵激光进行1例颊部美容,结果
表明可促进激光治疗效果。
4 展望
点阵激光有效避免了传统激光换肤对皮肤的刺激,其精细的微激光束在治疗
过程中基本不损伤皮肤,副反应轻,符合现代美容的无创和微创的要求,不影响
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其最大的突破口在于有机、
合理的联合各种点阵仪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对各种仪器的最佳反应,以有
益于优化仪器的组合。
[参考文献]
[1]Hruza G,Taub SF,Collier SL,et rejuvenstion and wrinkle reduction
using a fractional radiofrequency system[J]. J Drugs Dermatol,2009,8(3):259-265.
[2]Trelles MA,Mordon S,Velez M,et s of fractional ablative facial skin
resurfacing with the erbium:yttrium-aluminium-garnet laser 1week and 2months after
one single treatment in 30 patients[J].Lasers Med Sci,2009,24(2):186-194.
[3]Manstein D,Herron GS,Sink RK,et onal photothermolysis:a new
concept for cutaneous remodeling using microscopic patterns of thermal
injury[J].Lasers Surg Med,2004,34(5):426-438.
[4]Laubach HJ, Tannous Z,Anderson RR,et responses to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J].Lasers Surg Med,2006,38(2):142-149.
[5]Hantash BM,Bedi VP,Chan KF,et al. Ex vivo his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ablative fractional resurfacing device[J].Lasers Surg Med,2007,39(2):
87-95.
[6]Dierickx CC,Khatri KA,Tannous ZS,et -fractional ablative skin
resurfacing with two novel erbium laser systems[J].Lasers Surg Med,2008,40:
113-123.
[7]Yoo KH,Ahn JY,Kim JY,et use of 1540nm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ne scars in Asian skin:a pilot
study[J].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2009,25(3):138-142.
[8]Lloyd of fluence on efficacy using the 1440nm laser with CAP
techn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rhytids[J].Lasers Surg Med,2008,40(6):387-389.
[9]Gotkin RH,Sarnoff DS,Cannarozzo G,et ve skin resurfacing with
a novel microablative CO2 laser[J].J Drugs Dermatol,2009,8(2):138-144.
[10]李远宏,张丽,徐宏慧,等.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的临
床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7):500-501.
[11]Jih MH,Kimyai-Asadi onal photothermolysis:a review and
update[J].Semin Cutan Med Surg,2008,27(1):63-71.[12]Naito onal
photothermolysis treatment for resistant melasma in Chinese females [J].J Cosmet
Laser Ther,2007,9(3):161-163.
[13]Glaich AS,Rahman Z,Goldberg LH,et onal resurfac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opigmented scars:a pilot study[J].Dermatol Surg,2007,33(3):
289-294.
[14]曾东,陈天鹏,龚萍,等.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53例疗效分析[J].中国美
容医学,2010,119(6):878-879.
[15]Chapas AM,Brihtman L,Sukal S,er sful treatment of acneiform
scarring with CO2 ablative fractional resurfacing[J].Lasers Surg Med,2008,40(6):
381-386.
[16]Vasily DB,Cerino MF,Ziselman EM,et -ablative fractional
resurfacing of surgical and post-traumatic scars[J].J Dermatol,2009,8(1):99.
[17]Glaich AS,Goldberg onal phototherm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telangietatic matting:a case report[J].Cosmet Laser Ther,2007,9(2):101-103.
[18]Blankenship CM,Alster onal photothermolysis of residual
hemangioma [J].Dermatol Surg,2008,34(8):1112-1114.
[19]Kim BJ,Lee DH,Kim MN,et onal phototherm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iae distensae in Asian skin[J].Am J Clin Dermatol,2008,9(1):33-37.
[20]Karsae S,Hammes S,Rutten A, et al.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granuloma annulare:a case report[J].Lasers Surg Med,2008,40(5):
319-322.
[21]Chrastil B,Glaich AS,Goldberg LH,et al.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a novel treatment for disseminated superficial actinic porokeratoses[J].Arch
Dermatol, 2007,143(11):1450-1452.
[22]Marra DE, Pourrabbani S,Fincher EF,et al. 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colloid milium[J].Arch Dermatol,2007,143(5):572-574.
[23]Fisher GH, Geronemus -term side effects of fractional
photothernolysis[J]. Dermatol Surg,2005,31(9Pt2):1245-1249.
[24]Chan HH, Manstein D,Yu CS,et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after fractional resurfacing in Asians[J].Lasers
Surg Med,2007,39(5):381-385.
[25]Graber EM,Tanzi EI,Alster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of Fractional
laser photothermolysis:experience with 961 Treatments[J].Dermatol Surg,2008,34
(3):301.
[26]Collawn SS. Skin Tightening with Fractional Lasers, Radiofrequency,
Smartlipo[J].Ann Plast Surg,2010,64(5):526-529.
[27]Ruiz-Rodriguez R,Lopez L,Candelas D, et ed efficacy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after fractional rejuvenation[J].Drugs Dermatol,2007,6(8):
818-820.
[28]Beer K,Waibel num toxin type A enhances the outcome of fractional
resurfacing of the cheek[J]. Drugs Dermatol,2007,6(11):1151-115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489685a176571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