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
青岛商埠 之——民国绅商刘鸣卿Mingqing Liu's Entrepreneurial Story撰文/贺中 刘铁明 部分图片由刘鸣卿后人提供十九世纪末青岛开埠后,民族的努力,成为青岛民国时期较有实力分了多少钱,但想必为数不少。(因为产业资产者,经过不懈的努的绅商。年代久远,报纸字迹模糊,更多的信息力和经营打拼,在青岛的商记者采访了刘鸣卿在青岛、上海无法辨识,甚是遗憾。)界占据一隅之地。刘子山、隋石卿、的后人,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用很携“巨款”来青的刘家兄弟,本傅炳昭、宋雨亭、丁敬臣、陈克炼、多碎片化的信息尽量拼凑出一个大概想在工商业大展宏图,然而“贵人”傅陈次冶、成兰圃、李德顺、崔岱东等完整的、接近历史事实的创业故事。炳昭认为:溯青岛商港,始开于德,继等商界名流迅速崛起。当时,经商大归于日,其时虽华商日盛,惟银行事业多抱团经营。在青岛,黄县商帮格外赴青创业——投资“金融”风生水起尚属缺乏。故金融周转,时感拮据。于惹人注目。刘鸣卿,字钟,生于1881年6月是,由傅炳昭、余立之、刘鸣卿诸氏于当时,青岛的第一任商会的会22日,民国11年,也就是1922年,民国十一年夏发起创办山左银行。长傅炳昭是黄县人,于是,很多黄县刘鸣卿、刘叔衡兄弟二人从老家黄县1922年9月22日,山左银行开业,商人纷纷涌入青岛商埠,投靠同乡,来到青岛。据刘鸣卿的外孙曲光民讲资本总额一百万银元,行址位于胶州抱团发展,他们在青岛经营百货、布述,他们在黄县老家的家境不错,应路,由傅炳昭任总经理,刘鸣卿任协匹、农产品等生意。在这些涌入的黄该是有钱的“地主”。时年41岁的刘理。开业时,日本青岛守备军并未撤离县商人中,有个叫刘鸣卿的中年人,鸣卿带着家眷和弟弟刘叔衡一家,来青岛。直到1924年2月,山左银行才经他亦是得到了商会会长傅炳昭的提携青岛“闯天下”。山东省政府农商部批准注册,并发给营和指点,一出手就投资银行,赚得盆记者查阅到1931年12月2日的业执照。分行在济南纬三路、上海二满钵满,在青岛商界站稳了脚跟。后《中华报》曾报道,刘家还有个大路。代理行有:天津、大连、牛庄、南来又开酱园、肥皂厂,从事进出口贸哥,不过很早就去世了,刘家共积累京、北京、烟台、龙口、汉口。易,建造山东大戏院,开办中国颜料财富五六十万银元,大哥去世后,资料显示,1933年12月7日,山左公司等,涉足多个行业。经过几十年“两兄弟各得其一”,虽然不知具体银行协理刘鸣卿曾给华德医院捐款400银元,可见刘鸣卿不仅赚到了钱,而且还有一颗公益之心。1934年,山左银行迁入中山路64-66号新建营业大楼(今中国银行),建筑师为刘铨法。关于“山左银行”的命名,是由于“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山”指太行山,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弟弟刘叔衡也于1928年开设利丰银号(李村路新三号),资本额18000银元,营业种类为钱业汇兑,每年盈余1万银元。借助傅氏的影响力和根深蒂固的同乡情结,刘氏兄弟的两家银行主要吸收黄县帮的商号存款,对于同乡创业贷款抵押颇多优惠,既积聚了资本,又凝结了乡情,还推动了黄县人在青岛的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黄县银行”。刘鸣卿与家人08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OVERY
发现青岛1948年3月1日,中国染料股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三种面额的股票。扩张版图——涉足进出口、颜料等多个行业金融业投资成功后,刘家兄弟并没有放弃在工商业闯荡的梦想,他们借由金融业积累的财富,继续扩张着自己的财富版图。1922年10月,刘叔衡与陈养怡等人合资创办了中国制杆厂(雒口路)。1925年左右,刘鸣卿开设了利丰酱园、利丰肥皂厂(东镇泰山路51960年6月1日,刘鸣卿和“胖奶奶”于凤仪与孙辈合影。号),分别聘任王兆利、唐焕章管理。1927年,刘鸣卿和“同乡”张立堂一起投资了合兴利,位于大港纬四路3号,资本两万元,由张立堂任经理。合兴利主要出口食用油、豆饼和猪鬃,进口汽车和轮胎,并将生意做到了美国,聘用了美国黑人哈利,负责当地的业务,还委托他去美国进行证券投资和存款。资料显示,1935年合兴利曾将黑猪鬃出口到纽约。1928年,刘鸣卿瞅准了中国进口染料严重短缺的商机,在李村路开办了中国颜料公司,职工人数18人,聘请黄县人陈介夫任经理,并且全权负责厂务,刘鸣卿的大女婿曲之善(又名曲韶舞)任厂长。颜料公司还聘请了拥有颜料制造技术的日本人前渊位于四方村北(今海云庵一带)的中国染料股份有限公司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83
亥角担任主任技师,每月薪水300银元,高出陈介夫10倍,另外还有全年盈利的一成分红,待遇相当之优厚。其经营的煮青商标有:织女、电光、墨林、君子、阳光。1931年,又增加了品紫、孔雀蓝两个新品种,极为畅销,风靡一时。1997年7月17日的《青岛晚报》第三版《岛城近代的染料工业》一文曾报道中国颜料公司厂长曲之善伪装成工人进入上海宏兴染料厂,学会了制造品紫、孔雀蓝的生产技术和配方,使得中国颜料公司的生意更加蒸蒸日上,成为岛城为数不多的能广分红利的民资企业。一份1933年4月4日的文档显示,中国颜料公司在四方村北占地八亩,法定资本20万银元,不动产价值3万银元,每年营业额40万银元,每年盈利1万银元,工人50人,每日生产颜料100-200箱。1934年7月,中国颜料公司又在四方村北(今海云庵一带)增造了平房、工厂及仓库,建筑师为刘铨法,建筑地面积2790方步(平方米)。在增设的执照上,明确标注有:经营人刘鸣卿、陈介夫。技师:国人两名、洋人一名。主要销往长江以北。另外,1930年,刘鸣卿还与张立堂等组成董事会,筹建青岛大戏院,后经董事会研究,改名为山东大戏院(今中国电影院)。战火涂炭——拒与日寇合作,弃商逃亡1938年10月,日军从青岛山东头登陆,侵占了青岛。在日占期间,为了侵华和掠夺的需要,日本垄断资产阶级采取卑鄙狠毒的手段,排斥、打击和摧残青岛的中国民族工商业。 刘家的产业也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早在1934年8月2日,刘叔衡开设的利丰号钱庄因亏损甚至周转不灵而歇业,受其影响,中国制杆厂资金链出现问题。刘叔衡陷入了一系列的债084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OVERY
发现青岛务官司中,欠下了中国银行、明华银行等债主一大笔钱。1935年法院宣判,拍卖刘叔衡的财产:位于胶州路等地的房产六处,泰山路、龙山路地租权两处。一直到1939年,刘叔衡还在报纸上发声明:浦本贯一为他的法律顾问。可见官司的余波未了。而蹊跷的是,这一年,他接管了因事变而停业的同丰窑厂(位于逍遥村东南,由袁相荣创办于1936年),并且从此杳无音信。刘鸣卿的后人称,两家早已没有任何联系。那个人的去向成了迷。刘鸣卿创办的产业也未能幸免,其长孙刘美平告诉记者,当时,日本人想让刘鸣卿加入傀儡政府——青岛治安维持会。在各种威逼利诱下,刘鸣卿誓死不从,他关闭了青岛的部分厂子,与傅炳昭、陈次冶一起南下上海避难,他们三家住在一起,位于南京西路591弄142号(润康村),后来又在那条街上分别建了房子,134号是陈家,138号是傅家,140-142是刘家。刘鸣卿在上海开了一家前店后厂的“鸣康药厂”,出产清凉油、磺胺药等维持生计 。资料显示,“七七事变”后,山左银行停业撤退,仅留行里数人清理账目,后被伪大阜银行占用。利丰酱园、利丰肥皂厂无迹可寻,推测应该亦是关闭。中国颜料公司被日本人强占,与维新化工厂一起合并为维新株式会社。而“合兴利”一直营业到解放前后,资料显示,合兴利出口纽约的最后一笔业务是在1948年12月,合兴利曾将14箱“双英牌”黑猪鬃出口到纽约,价值金圆券11万元。之后,合兴利怎么消失的,无迹可寻,但是记者发现1953年,合兴利还曾印发广告:专营进出口业务,兼营榨油业,进口五金器材、西药杂货、化工原料、科学仪器,出口油脂油料以及各种土特产。记者分析,就算营业,也已经辉煌不在。抗战胜利 ——复业复工辉煌难再抗战胜利后,山左银行于1946年9月5日复业,但业务比较清淡。1950年5月因无法维持而停业。中国颜料公司在1947年1月赎回,并增资至4亿元法币,但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实际折算下来不过53828银元。但当年2月,厂房即被国民党七三军榴炮营占驻,一年多的时间,无法复工,没有营业额,所有1947年上半年的支出全靠售出零星物资维持。从1947年6月份艰难筹备复工,但是仅复工了一部分,间断动工得以维持。1948年军队离开后,又因胶济路堵,交通不便,虽可出少许产品,但是不能运销外埠及内地,仍无盈利。这期间,1947月10月8日,为避免名称类似,中国颜料公司更名为中国染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于1948年7月1日发行三种股票,面值分别是法币250万元、25万元、2.5万元,共1600万股。表面看,染料公司董事长为德县人孟继汾,董事为刘鸣卿、陈介夫、曲之善等。实则,刘鸣卿将股票都分配给了他的十几个孩子,长子刘法五居多,刘家依然控股。只不过,经历过战乱1962年4月7日,刘鸣卿突然吐血,在上海去世,享年81岁。作为青岛民国时期的民族工商业绅商,涉足银行、进出口贸易、工厂、娱乐、手工业、油脂、日用百货等众多行业,是当时青岛商界屈指可数的一位经商能人,促进了民国时期青岛的经济繁荣和融通。当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拒与日寇媾和,他弃商移居上海,彰显了民族工商者的气节。如今,中山路上依旧矗立着当年刘鸣卿投资建造的山左银行(今中国银行)和山东大戏院(今中国电影院),仿佛述说着民国青岛商界更多的传奇故事……的刘鸣卿,此时更加低调而谨慎。并且把主要阵地放在了上海,偶尔回青岛打理事务。1956年,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中国染料股份有限公司与裴丰年的农民染料厂、潘鲁夫的大安化工厂,以及洪泰化工厂、宏新化工厂等数家“颜色房”并入“青岛染料厂”(青岛维新化学厂1953年更名为青岛染料厂),实行了公私合营,还接收了原地方国营青岛化工二分厂,增加了湖岛分厂区。山左银行(今中国银行)的大楼历经百年,依然巍然屹立。 王凯/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85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7546518a151587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