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华为荣耀6a参数)
《拿来主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1、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
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难点: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
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
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
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
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
化。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
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
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
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
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
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
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
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三、通读入境,梳理文章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
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256878a241161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