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点饮食文化及中华名点

中式面点饮食文化及中华名点


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

中国面点及风味小吃

一、概况

中国的面点及风味小吃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三大流派。首都北京是京式面点及风味小吃的主要代表,擅长制作面粉类点心,并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式面点及风味小吃以广州为代表,最早以民间的米制品为主,后又吸取北方和西点的制作特点,具有独特的南国风味。苏式面点及风味小吃起源于扬州、苏州,发展于江苏、上海等地,以江苏为代表。江苏自古以来就是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由此苏式面点也形成了品种繁多、花色美观、制作精细的特色,特别是“今古繁华地”的苏州。

二、我国风味名点简介

(一)北京风味

都一处烧卖“都一处”是北京具有250多年历史的老店,以经营三鲜烧麦著称。它因乾隆皇帝品尝而出名。

艾窝窝北京的一种传统回民小吃,历史悠久。元朝称它为’‘不落夹”,清代开始称“艾窝窝”。北京流传着“白黏江米人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置,清真唤作艾窝窝”的诗句。艾窝窝属夏季凉食之一,形状如球,色白似雪。

小窝头本是民间一种极平常的小食品,因慈禧爱吃这种小点心而出名。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北京传统风味小吃之一。以江米面、豆馅、黄豆面、白糖为原料制成。

豌豆黄原为北京著名的宫廷风味小吃,清代乾隆年间传人民间。北京有农历三月初三“居民多食豌豆黄”的习俗。现在制作豌豆黄最出名的是北京仿膳饭庄。

(二)天津风味

狗不理包子天津名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据传清代末年,天津人高贵友开设包子铺,其独特风味的包子与其乳名“狗不理”一起流传天下。

桂发祥什锦麻花因店铺原设在东楼十八街,又称“十八街麻花”,其特点是香甜酥脆,久存不绵。

耳朵眼炸糕有80多年历史,以创制店所在街巷“耳朵眼胡同”而得名,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一起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三)山东风味

山东煎饼品种繁多,历史悠久,是鲁中、鲁西地区的主要大众食品,有小米煎饼、菜煎饼等。

临沂高桩馒头又名“戗面馍馍”,因外形比一般馒头高而得名,是山东临沂地区的传统名食。

(四)山西风味

刀削面山西特别擅长制作面食。刀削面是山西著名的面食品,因直接用刀削面片人锅而得名。

拨鱼儿山西晋中著名传统风味小吃,又名“剔尖”。用一根特制的竹筷将面块拨成小鱼状,人锅煮熟,因而得名。它与刀削面、刀拨面、拉面并称为山西“四大名面”。

(五)陕西风味

臊子面秦川风味面点之一。以精制面条浇上猪肉、多种菜蔬和调料制成,鲜香可口。据记载,臊子面是从唐代的长命面演变而来,因而吃臊子面有取“福寿延年”之意。

太后饼陕西富平县的风味小吃,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创制于汉代,系汉文帝之御厨始创,太后喜食,故而得名。是用面粉和猪板油精制成的烤饼。

牛羊肉泡馍陕西著名的回民风味小吃。由战国时的羊羹演变而成、将牛羊肉与饼合煮,食用时佐以蒜、酱等。

石子馍陕西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新石器时代“石烹法”的遗风,它用面粉做成饼放在烧热的小卵石上焙制而成。

(六)江苏风味

蟹黄汤包镇江扬州地区的名点,是以蟹黄、蟹肉、猪肉等为馅制成的汤包。

黄桥烧饼源于古代的胡麻饼。首创于泰兴市黄桥镇,因黄桥战役中百姓用此烧饼慰劳新四军而名声大振。

淮安茶馓江苏淮安地区特产,在清代曾列为贡品。其形状像梳子、菊花、宝塔等,细如麻线,当地统称“馓子”,又名“油面”。

苏州糕团苏州著名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与春秋战国时爱国忧民的伍子胥有关。苏州人吃糕团,含怀念伍子胥之意。

(七)上海风味

南翔小笼馒头原是上海嘉定县南翔镇著名传统面点,后传人上海市区城隍庙,皮薄馅鲜,被誉为上海“小吃之最”。

生煎馒头上海大众化小吃。

鸽蛋圆子以形取名,为城隍庙夏季传统美味小吃之一。

(八)浙江风味

宁波汤圆宁波著名小吃之一。品种繁多,爽滑软糯,风味

独特。

金华酥饼金华传统小吃,又称“干菜酥饼”,明代已闻名。其特点是松酥脆香,久藏不变质。

嘉兴鲜肉粽以嘉兴昌记五芳斋的粽子名气最大。

猫耳朵又称“麦疙瘩”,源出于清宫的御膳房,风味别致,是杭州有名的风味小吃。

莲芳千张包子浙江湖州著名风味小吃,因其用千张包上馅料煮制而得名。据传清代光绪年间,湖州人丁莲芳首创在粉丝汤中配上千张包子,并以自己的名字作招牌。

(九)广东风味

广东虾饺广东著名风味小吃。以广东澄粉炸皮,外形小巧玲珑,皮薄且洁白透明,是广州各大茶楼名点。

娥姐粉果广州著名的传统小吃。形如橄榄核,用猪肉、蟹黄、冬笋等做馅,色美味鲜甜。因最早创制此品者叫娥姐,故名。

马蹄糕广州夏令名食之一,以马蹄粉和糖为原料,清甜爽滑,是广东人酒宴中不可缺少的甜点之一。

肠粉广州传统大众化小吃。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时都是些肩挑小贩经营,用米糊蒸熟后以咸或甜酱佐食。它粉质细腻,软滑爽润,鲜美可口,因形似猪肠而得名。

(十)福建风味

蚝仔煎厦门传统风味小吃,原料为鲜蛇肉、地瓜粉等。其特点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实惠。

厦门炒面线面线为福建名食,炒面线更是厦门有特色的传统食品。

土笋冻福建历史悠久的风味小吃,用海滩上盛产的土笋(形似蚯蚓)洗净熬煮后冷却而成,以厦门所制者最为有特色。

(十一)四川风味

担担面四川民间小吃,特点是少而精,因经营者多挑担贩卖而得“担担”美名。

钟水饺成都著名小吃,原由姓钟酌小贩经营,故以其姓氏命名。此水饺皮薄馅多鲜嫩,突出香辣,有浓厚的川味特色。

抄手即馄饨,配料多,汤鲜美,为四川民间传统美味面点之一。

(十二)湖北风味

热干面武汉著名的面食。将煮过的面条过油烘干,再烫热加上多种作料而成。此面条光滑油润,香浓爽中,味道鲜美。‘

武汉三鲜豆皮武汉市名点之一。以老通城餐馆的产品为最好,制作精巧,色艳皮薄,馅心鲜香,油而不腻,享有“豆皮大王”的冰糖湘白莲莲子是湖南洞庭湖区的特产,以白莲最好,又称

肠旺面贵阳著名风味小吃之一,是用鸡蛋面、猪大肠、猪血旺、肠油等烹制而成,其猪血嫩滑,猪肠脆嫩,汤鲜味美。

(十三)湖南风味“贡莲”。此小吃肉质粉嫩,清香味美,补脾养心固精。

(十四)云南风味.

过桥米线云南传统特色风味。其色泽美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物美价廉。

(十五)贵州风味,补的功能。

(十六)西藏风味

酥油茶藏族同胞的传统饮料,香美可口,营养丰富,有提神滋盛誉。

武汉汤包皮薄如灯笼,馅嫩、汤汁鲜醇,味美爽口,风味

独特。

糌粑炒熟的青稞麦面,色白,质细腻,甜美可口。

(十七)新疆风味

烤羊肉串新疆传统名食,发源于新疆和田、喀什民间,原称“啖炙”。肉红润,味香嫩带微辣。

馈是一种以面粉皮为主要原料烤制成的圆饼,其特点是色泽耀眼,干香果酸,食法多样,久贮不坏,便于携带。它既是新疆各族人民喜欢的食品,也是一种礼品。·

第四节名菜名点传说典故

宫保肉丁:为川菜名菜之一,又称“宫爆肉丁”、“宫爆鸡丁”,是重庆万州区的名莱。因四川总督丁宝桢喜食而得名。丁宝桢,贵州人,清代同治年间曾任四川总督,封号为“太子少保”,故又名“丁宫保”。因丁宝桢坚决在四川禁烟,并大义灭亲将吸毒的儿子斩首,以警告民众。丁宝桢由此声誉鹊起,名声大噪。人们爱屋及乌,以其名字来命名其爱吃的菜。此菜酸甜辛香,色泽红亮,滑嫩可口,下酒最宜。

麻婆豆腐:为川菜名菜之一,起源于清朝同治初年,已有100多年历史。当时成都北郊的万福桥边有一家陈兴盛饭铺,主厨的是陈春富之妻,她有制作家常菜的好手艺。因脸上有几颗麻点,人称“陈麻婆”。陈麻婆总是热心为下层劳动群众服务,特别是为南来北往的挑油篓的力夫精心烹制豆腐,又麻又辣又烫,风味独具。久而久之,麻婆豆腐便出名了。曾有诗这样赞美:“麻婆豆腐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常熟叫化鸡:为淮扬菜名菜之一,“叫化鸡”又称“煨鸡”,也有称“富贵鸡”的,传说,从前有个叫花子在常熟虞山脚下偷得一只鸡,在无锅无调料的情况下,将鸡活杀,掏出内脏,

全身裹满黄泥,埋人火堆中烧烤,烧熟后鸡肉酥嫩,香味四溢,人口鲜香油润。后渐成淮扬菜名菜。

松鼠桂鱼:为淮扬菜名菜之一。松鼠桂鱼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有人形象地描绘它:“头昂尾巴翘,色泽逗人笑,形态似松鼠,挂卤吱吱叫。”春秋后期的吴国是东南地区的大国,吴王僚专横无道,荒淫无耻,举国臣民都痛恨他。其堂兄公子光与大臣伍子胥商量,决定除掉吴王僚而自立为王,挽救吴国。吴王僚有一个嗜好,特别爱吃鱼炙。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专诸专门去太湖向名厨学制作鱼炙技术。学成归来后,做了一道鱼菜,将鱼背上的肉划出花纹,人油锅炸,鱼肉竖立,匕首藏在鱼腹里,浇上厚厚的卤汁,后专诸借上菜的机会顺利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也英勇牺牲。公子光因此夺得了王位,他就是吴王阉间。吴王阉间励精图治,终于使吴国成为春秋一霸。公子光不忘专诸建立的特殊功勋,因这道菜形似松鼠,便将它命名为“松鼠桂鱼”,以示怀念。清代时,乾隆下江南到苏州,微服私访松鹤楼,尝到此鱼后大加赞赏。从此松鼠桂鱼更是声名大振,成为苏州大菜的压轴菜。

清炖蟹肉狮子头:是淮扬菜名菜之一。简称“蟹粉狮子头”,寓有夸张大如狮子头的意思,其实为大肉丸子。扬州人又称它为“葵花献肉”,是扬州“三头宴”中的一道菜。据传,此菜是隋炀帝下扬州时留下的。当时,隋炀帝在饱览了扬州等地的万松山、金钱墩、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很是开心,随即下旨御厨,立刻做出能表示三大名景特点的菜。御厨挖空心思做出三道菜,取名为“葵花献肉”、“金钱虾饼”、“松鼠桂鱼”,隋炀帝很是满意。以后每逢年节、寿辰之日,都要做这道菜。到了唐朝,烹饪技师韦巨元奉郇国公之命将“葵花献肉”改叫“狮子头”。狮子头配蟹肉则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事。中日合拍的电影《天平之甍》曾将此菜搬上银幕。开国大典时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用此菜宴请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西哈努克亲王到扬州也特别喜食狮子头。现在镇江、扬州两地请客,都将此菜作为传统保留菜。

羊方藏鱼:是淮扬菜名菜之一。相传已有几千年历史,是彭祖的儿子夕丁传下来的。彭祖曾是帝尧的厨师,因善烹野鸡羹而受到尧帝的赏识,并得到封地大彭国(今徐州),因此得名彭铿。相传彭铿活了800岁,故后世人尊其为老祖,名曰“彭祖”。彭祖先后有几十位妻子,生了许多位儿子,夕丁只是其中一个。徐州人说,夕丁幼时喜欢游水捕鱼,彭祖担心其意外溺水,禁止他下水。一日夕丁下水捕得一鱼,其母亲正在烹制羊肉,夕丁母亲怕彭祖责备儿子又下水,

便将鱼洗净藏人割开的羊肉中同烹。彭祖食后,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高兴,因为从来不曾尝过如此美味的东西。从此徐州传下了这一道名菜。汉字的“鲜”字,正是由鱼和羊两字组成,相传和此传说有关。鱼无腥气,羊无膻味,独得一个鲜字,实为千古绝妙的美味。

霸王别姬:江苏菜名菜之一。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天下,项羽因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又不善于使用人才,中了张良、韩信之计,以致多次失利,军心涣散。闻四面楚歌,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命美人虞姬舞于军帐下,自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知道项王对自己的命运放心不下,便自刎谢项羽。项羽逃至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也拔剑自刎于江边。虞姬是徐州人,而霸王与八王,别姬与鳖鸡又谐音,因此后来徐州的厨师用此历史故事作菜名,将鸡与甲鱼烹制成“霸王别姬”。其风味独特又因命名寓庄于谐,故更名扬天下。

锅巴汤:天下第一菜苏州松鹤楼的传统名菜,其实就是鸡丝虾仁锅巴汤。据说,明正德年间,礼部尚书顾鼎臣一次微服察访民情,在昆山林家庄受到一村妇的热情招待。这村妇乃一秀才之妻,人称“陆娘娘”。秀才家虽比较贫穷,但陆娘娘仍精心做了一道菠菜、豆瓣烧豆腐给客人吃,还用吃剩下的锅巴冲了一碗汤。顾鼎臣平时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对这乡村便饭感到很新鲜,便询问菜名,陆娘娘不愧为秀才之妻,说炒菠菜是“红嘴绿鹦鹉”,豆腐是“金镶白玉板”,而锅巴汤则是“天下第一菜”。这顿便饭给顾鼎臣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菜”的锅巴汤。以后他常让厨师做“天下第一菜”,用以招待客人。明末清初,天下第一菜传到苏州松鹤楼。现在的天下第一莱不像陆娘娘那样朴素,多以虾仁、口蘑等制成的高温羹汤冲人,锅巴遇热即发出“吱啦”声响,所以又有“平地一声雷”之称。

菊花龙虎凤:粤菜名菜之一。“秋风起,三蛇肥”是广州的一句名谚,意即秋季是吃蛇的最好季节。我国吃蛇的历史悠久。距今2000年前,汉代刘安的《淮南子》就有记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其中,以菊花龙虎凤最为著名。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广东韶关一官僚辞官回家做七十大寿,首创用一条蛇和一只猫烹制成“龙虎斗”,后感到猫肉鲜味不足,就加一只鸡共煮成“龙虎风”。现在的菊花龙虎风是用“过树榕、眼镜蛇、金环蛇”三种蛇肉和光豹狸肉、鲍鱼丝等27种高档原料加工而成,是粤菜中的招牌菜。广州的蛇餐馆,原名“蛇王满”,以做此菜而闻名海内外。

东坡肉:是湘菜名菜之一。苏轼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对美食也很有研究。苏东坡做杭州地方官时曾发动数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灌田,造福人民。传说当地老百姓为感谢他,给他送去猪肉、绍兴酒。苏东坡觉得应该与疏浚两湖的民工共享,于是吩咐家人将肉切成方块,慢火烧煮,做好后“连酒一起送”给民工,没想到家人将“连酒一起送”误听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别致可口,一时传为佳话。从此,以这位大文学家命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传统名莱。

西湖醋鱼:杭州的传统名菜。选用鲜活草鱼为原料,烹制前先将捕得的鱼放置于鱼笼中饿养一段时间,使鱼脱去泥土气。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仅用三四分钟烧得恰到好处,然后调入糖醋汁。西湖醋鱼鱼身完整,胸鳍坚挺,鱼肉嫩美,带有蟹肉滋味,别具特色。西

湖醋鱼起源于南宋“叔嫂传珍”的故事。传说古时西湖边上住有宋氏兄弟,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欲占其嫂,害死宋兄,宋弟告官不成。宋嫂劝小叔外逃,并制糖醋鱼为其饯行。后小叔得功名回杭,为其兄报了仇,但却与嫂嫂失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叔又尝到一酸甜味的鱼莱,才知嫂嫂在那里帮厨,叔嫂终于团聚。

龙井虾仁:选用淡水薄壳大明虾,配以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烹制而成。虾仁晶莹剔透,茶叶碧绿清香,滋味独特。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恰逢清明时节,他把当地官员进献的龙井新茶带回宫中,并赐了一杯新茶给御厨。御厨当时正在烹炒“玉白虾仁”,闻到茶香,不忍自饮,便将茶洒进炒虾仁的锅中,烧出了此道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龙井虾仁”。

宋嫂鱼羹:杭州传统名菜之一,又名“赛蟹羹”,原为宋代东京汴梁的肴馔。宋五嫂从东京逃难到临安,住在钱塘门外西湖边,开了家鱼羹店谋生。据宋人小说记载,宋五嫂当时卖的鱼羹受到思乡难归的流离者的欢迎,食此鱼羹,可解乡愁,包括宋高宗赵构在内,都曾吃过她卖的汴梁鱼羹。“曾经御尝,人争赴之”,一时生意兴隆,宋五嫂也过上了优裕的生活。这道菜色泽黄亮,肉嫩汁鲜,人口滑润,味似蟹羹,是杭州流传已久的一道名菜。

干炸响铃:杭州名菜之一,选用富阳泗乡出产的豆腐皮,卷后油炸,特点是皮薄黄亮,油润清香,形似响铃。传说,南宋名将韩世忠因坚决要求抗金,被解除了兵权。看到岳飞被高宗及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他去质问秦桧,由此与奸臣结仇。见自己壮志难酬,韩世忠干脆解甲归田,隐居杭州飞来峰下,常骑着响铃毛驴浪迹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以排解苦

闷。一天韩世忠骑着毛驴到一酒家吃炸豆腐皮,不巧,店里的豆腐皮正好用完。韩世忠便骑着响铃毛驴到富阳泗乡取回豆腐皮。厨师被其感动,又得知此人竟是韩世忠,便将自己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因为人们敬仰的韩世忠喜欢这道菜,他又骑着响铃毛驴去取豆腐皮,人们就把此菜称为“干炸响铃”。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又名“满坛香”、“荤罗汉”,是福建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肴,也是具有明目养颜、滋阴补肾功效的食疗菜。据说这道菜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是由福州聚春园菜馆的厨师郑春发创制。后郑春发辗转到清衙门布政司周莲府中做厨师。他细心研究,采用鱼翅、海参、鲍鱼、燕窝、鱼唇等各种山珍海味,仿古法用酒坛煨制一日,启坛后异香四溢,食者无不交口称赞。福州的一秀才在“三友斋”品尝后当场赋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菜名由此而来。

炒西施舌:是福建名菜。西施舌是福建长乐一带的海产。传说春秋时,勾践回到越国,卧薪尝胆十年,最后终于打败吴国,处死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人吴宫时,发现西施仍是国色天香,便下令将西施带回越都。勾践夫人出于嫉妒,偷偷叫人将西施绑上石头沉人大海。从此,沿海一带便出现一种肉似人舌的海蚌,大家都说西施生前眷恋故土,死后化为西施舌。以后它成了惠泽民生的美食。作家郁达夫在福建吃过西施舌后,赞不绝口,特写一篇《饮食男女在福州》,称誉其味之鲜美。

凤阳瓤豆腐:安徽凤阳的传统名菜。相传是风阳一个姓黄的厨师所创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瓤豆腐物美价廉,之所以成为名菜,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有关系。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家贫,很小就为他人放牛,从未吃过好东西。有一年风阳遭受大灾,朱元璋不幸成了孤儿,便到家乡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一名小和尚。灾年的寺庙也很艰难,朱元璋于是外出化缘乞讨,饱一顿饥一顿过着辛酸苦辣的日子。有一次朱元璋几天未讨到吃的东西,昏倒在黄厨师的饭店门口。黄厨师是个善良人,为朱元璋做了本店的看家菜瓤豆腐,救了他一命。后来朱元璋从军打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常常怀念黄厨师的瓤豆腐,就把黄厨师接去做了御厨,每当朱元璋宴请宾客,都少不了这道莱。

北京烤鸭:北京烤鸭以皮脆、肉嫩、色艳、味香、肥而不腻而闻名,被誉为国菜之冠军。北京烤鸭源远流长。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就有“炙鸭”、“烤鸭”。明代,金陵(今南京)的便

宜坊烤鸭店迁入北京,以出售焖炉烤鸭和全鸭菜闻名。清代同治年间,全聚德开业,用挂炉烤鸭技术精制国内外闻名的北京烤鸭。因其创始人杨寿山,字全仁,河北人,故取“全聚德”之名,含有“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为先”之意。

涮羊肉:北京名菜,其主要用料源于内蒙古集宁产的阉过的小尾巴绵羊。涮羊肉起源于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清初传人北京,成了清官冬令的风味佳肴。据说,乾隆皇帝平时注重养生之道,一直活到89岁,涮羊肉是他最爱吃的莱之一。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80多岁高龄的太上皇乾隆为显示他在位期间国家太平、人民安康的业绩,请来各地长寿老人齐聚北京以示太上皇的隆恩。由于时值寒冬腊月,老人们难以忍受北京的严寒,厨师们便设计了以火锅为主的“千叟宴”。吃涮羊肉火锅既取暖又味道鲜美,老人们非常喜欢。这次

“千叟宴”:所用火锅达1550多个。从此,涮羊肉火锅名声大振。最早以北京前门外的正阳楼最负盛名。东来顺原只是一个豆汁小食摊,后从正阳楼请了涮羊肉师傅,正式推出东来顺羊肉馆的招牌,后来居上,成为最著名的羊肉馆。

清蒸武昌鱼:武昌鱼是湖北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产于湖北鄂城(三国时称“武昌”),属鳊鱼的一种。《诗经》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鲂。”诗中的鲂鱼也就是鳊鱼。三国东吴末代君主孙皓昏庸无能,从建业迁都武昌;但仍需江东百姓供给他生活物品,由于溯流而上,难于运输,老百姓饱受其苦,便作歌谣抗议:“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昌,品尝武昌鱼后,赋词赞美:“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从此,武昌鱼更加名扬天下。

老童家腊羊肉:腊羊肉是西安著名风味食品,其中以老童家的制品最负盛名,至今已有300年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太后挟带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有一天,她乘坐御辇路过西大街老童家门口,闻到一股异香,忙下令停辇,派人购买了几块腊羊肉。慈禧品尝后大为赞赏,赐此处名为“辇止坡”,由兵部尚书赵福桥的老师邢庭维书写。从此,这块金字招牌一直挂在老童家的店铺门上,老童家腊羊肉更加名噪古都。

鲤鱼焙面:河南开封的传统名菜之一。包含“糖醋熘鲤鱼”与“焙面”两个内容。糖醋熘鲤鱼历史悠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汴梁宫中民间都盛行此道菜。由于历史上有“鲤鱼跳龙门”的神话传说,糖醋熘鲤鱼被当成一道带有浓烈喜庆意味的菜肴。1900年,庚子

之役中,被八国联军吓得从北京逃亡的慈禧和光绪,’在返回北京途中经过开封,品尝了糖醋熘鲤鱼这道名菜,由于它代表喜庆,又味道鲜美,光绪赞为“古都一佳肴”,慈禧也“膳后忘返”,叫人写下“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鲤鱼焙面是在熘鱼的基础上,将熘鱼和焙面搭配而成的新风味。“焙面”即“龙须面”,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龙抬头”的日子,开封民间都以龙须面相互馈赠,以示吉祥。人们在享受鲤鱼焙面时,通常有“先吃龙肉,后吃龙须”的说法。

过桥米线:滇南地区独具风味的食品。据传,清代光绪年间,一个叫张浩的秀才,为应试科举,离家在一个小岛上苦读。其妻玉惠每天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还要过一长桥,才能把饭菜送到,但饭菜却冰凉了。一天中午玉惠熬了一锅鸡汤,汤上还浮有一层油,正准备送去,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便躺下睡着了。哪知一觉醒来,日已偏西,一摸汤锅,竟还热乎乎。玉惠得到启示,创制出了过桥米线:先烧制一碗重油沸汤,临吃时再倒人肉片、米线和作料,这样,她的丈夫每天都能吃上热食。由于聪明贤惠的夫人和她的过桥米线,秀才终于考中解元。从此过桥米线也出了名,成了云南的传统特色风味食品。

苏州糕团:苏州名小吃,其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吴王阖阊命伍子胥负责修筑阖阊城用上万民工,历时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苏州城。阖阊城完工之后;阖阊大摆庆功宴。伍子胥担心吴王不能居安思危,将来会有大祸,便告知贴身随从,如他死后,吴国遭遇灾难,人民忍饥挨饿,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阖阊死后,夫差继为吴王,听信谗言逼死伍子胥。几年之后,吴越之间争战,苏州城被围困,城内老百姓断了粮。伍子胥当年的随从突然记起伍子胥的话,招呼百姓前往相门城脚下,挖到三尺深的地方时,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人们这才知道伍子胥居安思危,怀爱民之心。有了这糯米粉砖,人们终于度过了灾难。从此,苏州人民为纪念伍子胥,都用糯米做糕团。美丽的传说加上美味的食品,使苏州糕团名扬中夕卜。

小窝头: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一批随从乔装成逃难百姓逃往西安。由于兵荒马乱,又不敢暴露身份,一路上没少挨饿受冻。有一次,慈禧饥饿难忍,随从向她进献民间要来的窝窝头。平时吃惯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竟觉这粗劣不堪的窝窝头美味无比。《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回到北京,常回味逃难路上吃的窝窝头,便命御膳房做窝窝头。御厨于是将玉米黄豆精细加工,又加入白糖、桂花、仿窝窝头做

成小窝头,慈禧很是喜欢。每逢斋戒,慈禧都要吃这种小点心。由于这种小窝头甜美可口,并有栗子香味,故又称“栗子面小窝头”。

油炸桧:简称“桧儿”,俗称“油条”,它的来历包含着一个中华民族热爱民族英雄,痛恨卖国贼的故事。南宋时期,杭州风波亭有两家小吃摊主,因鄙视憎恨当朝卖国贼秦桧在风波亭杀害忠臣岳飞的丑恶行径,特用米面捏出秦桧夫妇两个面人,丢进滚开的油锅中炸,以息众怒。人们闻讯,为了解恨都纷纷买来吃。油炸桧做起来简单,吃起来香,价格又便宜,还能解对秦桧的痛恨,吃的人越来越多,杭州各小食摊都仿效,很快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大众喜爱的早点之一。

粽子:中国民间传统食品,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战国时秦国攻陷了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是楚国人,他愤于国家的危亡,又感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五月初五怀石投汨罗江而死。百姓们看到忠心爱国的屈原投江殉国,无比悲愤,便划着龙舟,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经过历代变迁,逐渐发展为·粽子。从此,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都要裹粽子、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饺子:饺子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其家乡河南南阳看到许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很是难受。冬至那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人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祛寒娇耳汤后,烂耳朵很快就医好了。张仲景做娇耳济民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称之为“饺子”或“偏食”。以后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吃饺子,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善举。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3158544a127860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