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amda8相当于i几)
乌克兰危机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及中国的应
对
作者:颜少君
来源:《全球化》2022年第05期
摘要:俄乌两国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国,乌克兰危机及西方对俄制裁对“一带
一路”和中欧班列带来了巨大冲击。中欧班列过境或直达乌克兰线路出现“熔断”,经由俄、白
两国入欧的陆路运输通道面临切断风险,中欧班列货源大幅萎缩,“次生風险”正在蔓延;中俄
合作面临贸易短期受挫,贸易投资结算难和合作预期不确定等难题;中乌合作损失严重,经贸
合作成本上升等诸多短期挑战。但从长远发展看,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中俄
合作有望进一步扩大深化,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合作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币国
际化进程加快和中乌重建机遇等。因此,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谋划“一带一路”框架下面向
俄罗斯、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经贸合作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中俄经贸合作,支持地方探
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试点,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着手,推动新形势下共建
“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关键词:乌克兰危机 一带一路 中欧班列
作者简介:颜少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一带一路”处处长、副研究
员。
俄乌两国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参与国,且由于两国居于欧亚大陆重要的地理位置,
乌克兰危机对“一带一路”造成了重大冲击,中欧班列货源大幅下降,美西方对俄制裁带来诸多
不确定性,致使“一带一路”在短期内面临巨大挑战。但共建“一带一路”具有较强的韧性,且已
经积累了先发优势,长期发展看好。应更加积极主动作为,转危为机,从国家顶层设计着手调
整优化“一带一路”相关布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中欧班列正常运行。
一、乌克兰危机及美西方对俄制裁对“一带一路”造成了重大冲击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从短期看,乌克兰危机及不
断加码的对俄制裁给“一带一路”造成了巨大冲击,对此应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中欧班列受到严重冲击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自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以来,2016—2021年,中欧班列
年开行数量由1702列增加至15183列,年均增长55%;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
美元,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1.5%增长至8%,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个城市。尤其是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海运价格高企、空运运力不足、公路口岸不畅等背景下,中欧班列
凭借运量大、通达国家(地区)多、安全稳定等优势实现了逆势上扬。2021年,中欧班列开
行和运送货物标箱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2%和29%。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共
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在欧亚大陆重要的地理位
置,俄罗斯更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承载着中欧班列的主要运输线路,乌克兰危机使中
欧班列遭受严重冲击。
一是过境或直达乌克兰线路“熔断”。从中国前往东南欧国家,途经乌克兰是距离最短,也
是最经济的选择。不过,近年来乌克兰局势持续动荡,中欧班列大部分均经白俄罗斯、俄罗斯
前往欧洲,途经乌克兰的中欧班列仅占不到3%的中欧班列运力。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过境或
直达乌克兰的线路被迫全面暂停,中国新疆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改道经白俄罗斯
和波兰。据统计,危机后国内各中欧平台对过境乌克兰的中欧班列线路进行了调整:赣州国际
陆港方面,2月18日已经发运的赣州国际陆港—阿拉山口—扎霍尼(乌克兰南线)—布达佩
斯班列临时改道阿拉山口—马拉舍维奇(白俄罗斯—波兰北线)—布达佩斯;3月4日发运的赣
州—布达佩斯班列临时调整发运线路为阿拉山口—马拉舍维奇(白俄罗斯—波兰北线)—布达
佩斯。西安国际陆港方面,从西安出发,经由乌克兰城市乔普(Chop)直抵布达佩斯的“中东
欧快线”已常态化稳定运营两年之久,西安陆港还计划将运营频次由每周两班增至每周三班。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东欧快线”经乌克兰班列已全面暂停,临时改为经马拉舍维奇后分拨至
布达佩斯,致使成本提高,运输时效至少会慢3至5天。
二是经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两国入欧的陆路经贸运输通道面临切断风险。乌克兰危机爆发
后,美西方不断加码对俄罗斯的制裁,并以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划线捆绑全球更多国家加入制裁
俄罗斯阵营。4月8日,欧盟正式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第五轮制裁方案,包括限制俄罗斯与白俄
罗斯公路运输企业在欧盟进行运输,这直接影响中欧卡航陆路运输。因为危机爆发前市场上大
多数中欧卡航都是从中国出境,然后到中国边境换挂俄罗斯或白俄罗斯本地的车头运输到欧洲
各地。新制裁方案实施使从中国出境挂俄罗斯、白俄罗斯车头的中欧卡航运输全面陷入停顿。
尽管当下途经俄罗斯的运输货物还不在制裁之列,但俄罗斯国家铁路公司已被列入美国和欧盟
的制裁名单,不少国际货运巨头和一些托运人担心,俄罗斯受到制裁将导致中欧班列无法过
境,取消了中欧班列预订。美国宣布对俄制裁后,美国货运代理公司飞协博公司就立即停止了
跨西伯利亚铁路服务的预订。丹麦得夫得斯国际货运公司宣布重新安排从亚洲到欧洲的货物列
车线路。马士基也宣布自3月1日起,暂停海运、空运和洲际铁路往返俄罗斯的新预订。如果
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波及过境口岸,中欧班列铁路运输可能会受到全面影响。
三是中欧班列货源大幅萎缩。乌克兰危机极大影响市场主体对中欧班列的运营需求,致使
中欧班列需求呈整体下降发展态势。笔者调研发现,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不断有客户取消订
舱,作为西部对外贸易重要货源地和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最多的枢纽城市之一,成都中欧班列开
行数量一度减少近50%;西安中欧班列长安号货运量也遭受重创,3月份90%的订单被中止或
暂缓,企业处于没有物料、订单暂缓、无货可发的状态;中欧班列上海号原本每月稳定开行4
列,因部分企业撤柜不得不重新集货,延迟出发;大连港中欧班列运行商也表示,乌克兰危机
以来,中欧班列出口货量大幅减少,发运需求和意愿降低,运价波动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因为大企业货源大幅下降,博世和西门子等欧美大型企业全面主动放弃中欧班列运输,欧洲各
大货代企业均暂停了过境俄罗斯的中欧班列业务;国内华为、美的、长城、吉利等大型企业出
于被制裁的担忧,也相继暂缓铁路货物运输,部分中小企业因汇率结算风险等也一度提出退
仓,对中欧班列需求观望较多。此外,面对乌克兰危机给贸易运输带来的重大不确定性,中信
保等政策性银行趋于自利动机,不再增加新授信,进一步恶化了市场主体的政策环境,大幅度
降低了对中欧班列的需求。
四是“次生风险”正在蔓延。中欧班列涉及中国、俄罗斯、欧洲等多方企业合作,美国可能
以帮助俄罗斯逃避制裁为由,利用“长臂管辖”打压中国企业和中欧班列。同时,因中欧班列货
源大幅减少,国内各中欧班列平台竞相揽货,恶性竞争再度出现,部分去程市场揽货价下降了
50%,盈亏平衡整体局面再度面临亏损风险。此外,阻断风险正从陆运向海运蔓延,从经济合
作领域向政治外交领域蔓延,“次生灾害”不容忽视。目前,马士基、地中海、达飞、赫伯罗
特、网联等航运巨头已全面停止对俄海运业务。敖德萨港是乌克兰最大港口,也是黑海沿岸重
要的货物中转港,该港口因遭俄罗斯袭击,港口所有活动已全部暂停,临近港口拥堵现象严
重,各种费用上涨,严重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海运贸易,打乱我国原有安排和布
局。同时,乌克兰危机后,不少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在美西方拉拢影响下,被迫
“选边站队”,给我们近年来致力打造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增添许多不确定性。
(二)中俄合作面临诸多难题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双方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
盟的对接合作,2021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14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2022年1—7月的
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9%,达到977亿美元。中俄贸易已经连续4年突破千亿美元,中国连续
12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危机持续演变使中俄合作面临诸多难题,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俄贸易短期遭受重挫。笔者调研发现,乌克兰危机使中俄贸易量减少,中国对俄罗
斯贸易曾一度下降到危机前的50%左右。特别是俄罗斯卢布大幅震荡,贬值导致贸易损失,俄
罗斯企业履约能力明显降低,市场需求减少。除对俄罗斯、乌克兰贸易的直接冲击外,一些经
由欧盟对俄罗斯的转口贸易也受到波及,义乌一些企业反映,其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客户转
口至俄罗斯的业务已经暂停发货,新订单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俄罗斯境内铁路线路要为军
事行动服务,致使物流拥堵,时效大幅下降。
二是贸易投资出现资金结算难题。美西方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致使盧布汇率频繁波动,部
分企业直接承压,特别是卢布被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后,中
俄双向贸易与运费结算无法正常开展。这主要是因为中俄贸易以卢布和美元结算为主,人民币
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民币结算方式仅局限于政府交流,民间贸易使用少,且存在跨境人民币结
算渠道不畅,银行账号开通难等问题。俄罗斯义乌商会、义乌赛尔集团等企业反映,俄罗斯国
际储备中人民币份额不足以满足俄罗斯进口企业的兑换需求,俄罗斯长期灰色清关,不时导致
一些国内企业款项冻结等问题迟迟难以解决,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将是中俄经贸关系的
一大隐患。
三是美西方对俄制裁持续影响中俄合作预期。当前局势造成了市场进一步不确定性的风险
增大,随着美西方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国内大型企业担心“次级制裁”,基本已全部暂停合
作,中小企业则因汇率波动及货款风险一度保持观望。目前,美国已公然威胁将考虑对中国相
关企业实施“次级制裁”,中国在俄罗斯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的投资项目风险加大。
(三)中乌合作损失严重
乌克兰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乌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中国企业
在乌投资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海外供应商
之一。2021年,中国和乌克兰之间贸易总额为193.35亿美元;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823.4万
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9%;进口大麦321.2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6%。2021年1—11
月,中资企业在乌克兰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6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跃居同期中国与欧
亚地区国家合同额首位。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乌贸易一度急剧下降接近停摆,中国企业在乌
克兰的部分投资项目陷入停滞,债务风险显著上升。此外,中国以融资租赁形式在乌克兰投资
建设的基辅地铁、乌克兰国际机场轨道交通线、马里乌波尔码头、哈尔科夫地铁、哈尔科夫中
粮储油罐、尼古拉斯码头、敖德萨港口码头、卡尔霍夫水库水电工程、日托米尔风电项目和光
电项目等遭受战争摧毁,直接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四)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致使经贸合作成本显著上升
乌克兰危机造成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推升了原材料和物流等直接贸
易成本。笔者调研中,义乌以西班牙橄榄油为主业的广沛贸易公司反映,乌克兰是全球最大的
葵花籽生产国,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正常农业生产活动陷入困境,全球葵花籽油原材料价格持续
上涨,叠加国际油价波动等因素,葵花籽油价格短期内上涨了近15%,其替代性产品橄榄油等
品种价格也应声上涨,累计涨幅接近30%,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被极大削减。为了
应对国外生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企业被迫大量从国际市场抢购库存,资金回笼周期加长,流
动资金紧张。此外,据一些企业反映,乌克兰危机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际航运准班率不足
20%,缺箱缺柜导致的港口货物堆存量甚至高达90%,以西班牙航线为例,船期由正常的38
天左右延长至45~60天。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除了导致海运费大幅上涨外,国内物流成本
也同步提高。义乌港联反映,目前,义乌—宁波拖车费用要上浮150~200元/柜,才能平衡油
价上涨成本。
二、“一带一路”发展面临长期利好
尽管短期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发展看,经贸合作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共建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笔者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参与调研的企业和政府
部门对未来与俄罗斯、乌克兰、欧洲的贸易仍保持乐观,认为乌克兰危机不会改变我国对该区
域经贸合作长期增长势头,共建“一带一路”长期发展利好。
(一)中俄经贸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扩大
2022年2月4日,中俄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
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2021年中俄贸易额增长了逾1/3,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400
亿美元,2022年一季度的贸易额增幅也达到近30%。中俄原计划在2024年前将双边贸易额提
升到2000亿美元的任务可能提前完成。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
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合作将不断加深。同时,俄欧关系全面恶化,特别是
随着美西方对俄制裁不断升级,欧美在俄罗斯高端消费品、能源、高端装备和工业制成品、物
流、金融服务业等市场全面退出,中国相关行业有望扩大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笔者调研发
现,以往义乌运往俄罗斯的商品主要供应俄罗斯中低端的批发市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随着
欧美等国家的商超以及欧美高档消费品从俄罗斯高端商场退出,市场主体对中俄合作前景普遍
看好。同时,随着国际大型物流达飞海运、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不再接受任何(包括铁路在内
的所有运输方式)前往俄罗斯的订单,中欧班列有望弥补相关空白,中远海运、俄罗斯远东船
务公司有望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海参崴港口+西伯利亚铁路”多式联运业务。乌克兰危机
后,中欧班列运输在短暂下降后出现回升。义乌义新欧班列2022年3月共计开行166列,其
中去程73列,回程93列,首次实现回程超过去程,中俄、中亚班列更是实现了大幅增长。
四是“次生风险”正在蔓延。中欧班列涉及中国、俄罗斯、欧洲等多方企业合作,美国可能
以帮助俄罗斯逃避制裁为由,利用“长臂管辖”打压中国企业和中欧班列。同时,因中欧班列货
源大幅减少,国内各中欧班列平台竞相揽货,恶性竞争再度出现,部分去程市场揽货价下降了
50%,盈亏平衡整体局面再度面临亏损风险。此外,阻断风险正从陆运向海运蔓延,从经济合
作领域向政治外交领域蔓延,“次生灾害”不容忽视。目前,马士基、地中海、达飞、赫伯罗
特、网联等航运巨头已全面停止对俄海运业务。敖德萨港是乌克兰最大港口,也是黑海沿岸重
要的货物中转港,该港口因遭俄罗斯袭击,港口所有活动已全部暂停,临近港口拥堵现象严
重,各种费用上涨,严重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海运贸易,打乱我国原有安排和布
局。同时,乌克兰危机后,不少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在美西方拉拢影响下,被迫
“选边站队”,给我们近年来致力打造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增添许多不确定性。
(二)中俄合作面临诸多难题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双方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
盟的对接合作,2021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14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2022年1—7月的
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9%,达到977亿美元。中俄贸易已经连续4年突破千亿美元,中国连续
12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危机持续演变使中俄合作面临诸多难题,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俄贸易短期遭受重挫。笔者调研发现,乌克兰危机使中俄贸易量减少,中国对俄罗
斯贸易曾一度下降到危机前的50%左右。特别是俄罗斯卢布大幅震荡,贬值导致贸易损失,俄
罗斯企业履约能力明显降低,市场需求减少。除对俄罗斯、乌克兰贸易的直接冲击外,一些经
由欧盟对俄罗斯的转口贸易也受到波及,义乌一些企业反映,其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客户转
口至俄罗斯的业务已经暂停发货,新订单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俄罗斯境内铁路线路要为军
事行动服务,致使物流拥堵,时效大幅下降。
二是贸易投资出现资金结算难题。美西方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致使卢布汇率频繁波动,部
分企业直接承压,特别是卢布被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后,中
俄双向贸易与运费结算无法正常开展。这主要是因为中俄贸易以卢布和美元结算为主,人民币
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民币结算方式仅局限于政府交流,民间贸易使用少,且存在跨境人民币结
算渠道不畅,银行账号开通难等问题。俄罗斯义乌商会、义乌赛尔集团等企业反映,俄罗斯国
际储备中人民币份额不足以满足俄罗斯进口企业的兑换需求,俄罗斯长期灰色清关,不时导致
一些国内企业款项冻结等问题迟迟难以解决,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将是中俄经贸关系的
一大隐患。
三是美西方对俄制裁持续影响中俄合作预期。当前局势造成了市场进一步不确定性的风险
增大,随着美西方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国内大型企业担心“次级制裁”,基本已全部暂停合
作,中小企业则因汇率波动及货款风险一度保持观望。目前,美国已公然威胁将考虑对中国相
关企业实施“次级制裁”,中国在俄罗斯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的投资项目风险加大。
(三)中乌合作损失严重
乌克兰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乌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中国企业
在乌投资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海外供应商
之一。2021年,中国和乌克兰之间贸易总额为193.35亿美元;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823.4万
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9%;进口大麦321.2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6%。2021年1—11
月,中资企业在乌克兰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6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跃居同期中国与欧
亚地区国家合同额首位。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乌贸易一度急剧下降接近停摆,中国企业在乌
克兰的部分投资项目陷入停滞,债务风险显著上升。此外,中国以融资租赁形式在烏克兰投资
建设的基辅地铁、乌克兰国际机场轨道交通线、马里乌波尔码头、哈尔科夫地铁、哈尔科夫中
粮储油罐、尼古拉斯码头、敖德萨港口码头、卡尔霍夫水库水电工程、日托米尔风电项目和光
电项目等遭受战争摧毁,直接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四)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致使经贸合作成本显著上升
乌克兰危机造成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推升了原材料和物流等直接贸
易成本。笔者调研中,义乌以西班牙橄榄油为主业的广沛贸易公司反映,乌克兰是全球最大的
葵花籽生产国,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正常农业生产活动陷入困境,全球葵花籽油原材料价格持续
上涨,叠加国际油价波动等因素,葵花籽油价格短期内上涨了近15%,其替代性产品橄榄油等
品种价格也应声上涨,累计涨幅接近30%,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被极大削减。为了
应对国外生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企业被迫大量从国际市场抢购库存,资金回笼周期加长,流
动资金紧张。此外,据一些企业反映,乌克兰危机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际航运准班率不足
20%,缺箱缺柜导致的港口货物堆存量甚至高达90%,以西班牙航线为例,船期由正常的38
天左右延长至45~60天。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除了导致海运费大幅上涨外,国内物流成本
也同步提高。义乌港联反映,目前,义乌—宁波拖车费用要上浮150~200元/柜,才能平衡油
价上涨成本。
二、“一带一路”发展面临长期利好
尽管短期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发展看,经贸合作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共建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笔者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参与调研的企业和政府
部门对未来与俄罗斯、乌克兰、欧洲的贸易仍保持乐观,认为乌克兰危机不会改变我国对该区
域经贸合作长期增长势头,共建“一带一路”长期发展利好。
(一)中俄经贸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扩大
2022年2月4日,中俄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
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2021年中俄贸易额增长了逾1/3,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400
亿美元,2022年一季度的贸易额增幅也达到近30%。中俄原计划在2024年前将双边贸易额提
升到2000亿美元的任务可能提前完成。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
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合作将不断加深。同时,俄欧关系全面恶化,特别是
随着美西方对俄制裁不断升级,欧美在俄罗斯高端消费品、能源、高端装备和工业制成品、物
流、金融服务业等市场全面退出,中国相关行业有望扩大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笔者调研发
现,以往义乌运往俄罗斯的商品主要供应俄罗斯中低端的批发市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随着
欧美等国家的商超以及欧美高档消费品从俄罗斯高端商场退出,市场主体对中俄合作前景普遍
看好。同时,随着国际大型物流达飞海运、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不再接受任何(包括铁路在内
的所有运输方式)前往俄罗斯的订单,中欧班列有望弥补相关空白,中远海运、俄罗斯远东船
务公司有望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海参崴港口+西伯利亚铁路”多式联运业务。乌克兰危机
后,中欧班列运输在短暂下降后出现回升。义乌义新欧班列2022年3月共计开行166列,其
中去程73列,回程93列,首次实现回程超过去程,中俄、中亚班列更是实现了大幅增长。
四是“次生风险”正在蔓延。中欧班列涉及中国、俄罗斯、欧洲等多方企业合作,美国可能
以帮助俄罗斯逃避制裁为由,利用“长臂管辖”打压中国企业和中欧班列。同时,因中欧班列货
源大幅减少,国内各中欧班列平台竞相揽货,恶性竞争再度出现,部分去程市场揽货价下降了
50%,盈亏平衡整体局面再度面临亏损风险。此外,阻断风险正从陆运向海运蔓延,从经济合
作领域向政治外交领域蔓延,“次生灾害”不容忽视。目前,马士基、地中海、达飞、赫伯罗
特、网联等航运巨头已全面停止对俄海运业务。敖德萨港是乌克兰最大港口,也是黑海沿岸重
要的货物中转港,该港口因遭俄罗斯袭击,港口所有活动已全部暂停,临近港口拥堵现象严
重,各种费用上涨,严重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海运贸易,打乱我国原有安排和布
局。同时,乌克兰危机后,不少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在美西方拉拢影响下,被迫
“选边站队”,给我们近年来致力打造的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增添许多不确定性。
(二)中俄合作面临诸多难题
俄罗斯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近年来,双方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同欧亚经济联
盟的对接合作,2021年中俄货物贸易额达1468.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2022年1—7月的
贸易额同比增长了29%,达到977亿美元。中俄贸易已经连续4年突破千亿美元,中国连续
12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危机持续演变使中俄合作面临诸多难题,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俄贸易短期遭受重挫。笔者调研发现,乌克兰危机使中俄贸易量减少,中国对俄罗
斯贸易曾一度下降到危机前的50%左右。特别是俄罗斯卢布大幅震荡,贬值导致贸易损失,俄
罗斯企业履约能力明显降低,市场需求减少。除对俄罗斯、乌克兰贸易的直接冲击外,一些经
由欧盟对俄罗斯的转口贸易也受到波及,义乌一些企业反映,其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客户转
口至俄罗斯的业务已经暂停发货,新订单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俄罗斯境内铁路线路要为军
事行动服务,致使物流拥堵,时效大幅下降。
二是贸易投资出现资金结算难题。美西方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致使卢布汇率频繁波动,部
分企业直接承压,特别是卢布被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支付系统之外后,中
俄双向贸易与运费结算无法正常开展。这主要是因为中俄贸易以卢布和美元结算为主,人民币
国际化程度不高,人民币结算方式仅局限于政府交流,民间贸易使用少,且存在跨境人民币结
算渠道不畅,银行账号开通难等问题。俄罗斯义乌商会、义乌赛尔集团等企业反映,俄罗斯国
际储备中人民币份额不足以满足俄罗斯进口企业的兑换需求,俄罗斯长期灰色清关,不时导致
一些国内企业款项冻结等问题迟迟难以解决,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将是中俄经贸关系的
一大隐患。
三是美西方对俄制裁持续影响中俄合作预期。当前局势造成了市场进一步不确定性的风险
增大,随着美西方对俄罗斯制裁不断加码,国内大型企业担心“次级制裁”,基本已全部暂停合
作,中小企业则因汇率波动及货款风险一度保持观望。目前,美国已公然威胁将考虑对中国相
关企业实施“次级制裁”,中国在俄罗斯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的投资项目风险加大。
(三)中乌合作损失严重
乌克兰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乌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中国企业
在乌投资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乌克兰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海外供应商
之一。2021年,中国和乌克兰之间贸易总额为193.35亿美元;中国自乌克兰进口玉米823.4万
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9%;进口大麦321.2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26%。2021年1—11
月,中资企业在乌克兰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66.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跃居同期中国与欧
亚地区国家合同额首位。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乌贸易一度急剧下降接近停摆,中国企业在乌
克兰的部分投资项目陷入停滞,债务风险显著上升。此外,中国以融资租赁形式在乌克兰投资
建设的基辅地铁、乌克兰国际机场轨道交通线、马里乌波尔码头、哈尔科夫地铁、哈尔科夫中
粮储油罐、尼古拉斯码头、敖德萨港口码头、卡尔霍夫水库水电工程、日托米尔风电项目和光
电项目等遭受战争摧毁,直接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四)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致使经贸合作成本显著上升
乌克兰危机造成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推升了原材料和物流等直接贸
易成本。笔者调研中,义乌以西班牙橄榄油为主业的广沛贸易公司反映,乌克兰是全球最大的
葵花籽生产国,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正常农业生产活动陷入困境,全球葵花籽油原材料價格持续
上涨,叠加国际油价波动等因素,葵花籽油价格短期内上涨了近15%,其替代性产品橄榄油等
品种价格也应声上涨,累计涨幅接近30%,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被极大削减。为了
应对国外生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企业被迫大量从国际市场抢购库存,资金回笼周期加长,流
动资金紧张。此外,据一些企业反映,乌克兰危机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国际航运准班率不足
20%,缺箱缺柜导致的港口货物堆存量甚至高达90%,以西班牙航线为例,船期由正常的38
天左右延长至45~60天。国际油价的持续飙升,除了导致海运费大幅上涨外,国内物流成本
也同步提高。义乌港联反映,目前,义乌—宁波拖车费用要上浮150~200元/柜,才能平衡油
价上涨成本。
二、“一带一路”发展面临长期利好
尽管短期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发展看,经贸合作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共建
“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发展前景可期。笔者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参与调研的企业和政府
部门对未来与俄罗斯、乌克兰、欧洲的贸易仍保持乐观,认为乌克兰危机不会改变我国对该区
域经贸合作长期增长势头,共建“一带一路”长期发展利好。
(一)中俄经贸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扩大
2022年2月4日,中俄两国共同发表《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
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2021年中俄贸易额增长了逾1/3,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400
亿美元,2022年一季度的贸易额增幅也达到近30%。中俄原计划在2024年前将双边贸易额提
升到2000亿美元的任务可能提前完成。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允许俄罗斯全境小麦进口,
中俄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合作将不断加深。同时,俄欧关系全面恶化,特别是
随着美西方对俄制裁不断升级,欧美在俄罗斯高端消费品、能源、高端装备和工业制成品、物
流、金融服务业等市场全面退出,中国相关行业有望扩大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笔者调研发
现,以往义乌运往俄罗斯的商品主要供应俄罗斯中低端的批发市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随着
欧美等国家的商超以及欧美高档消费品从俄罗斯高端商场退出,市场主体对中俄合作前景普遍
看好。同时,随着国际大型物流达飞海运、马士基和地中海航运不再接受任何(包括铁路在内
的所有运输方式)前往俄罗斯的订单,中欧班列有望弥补相关空白,中远海运、俄罗斯远东船
务公司有望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海参崴港口+西伯利亚铁路”多式联运业务。乌克兰危机
后,中欧班列运输在短暂下降后出现回升。义乌义新欧班列2022年3月共计开行166列,其
中去程73列,回程93列,首次实现回程超过去程,中俄、中亚班列更是实现了大幅增长。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833030a232774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