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日发(作者:)
《百法明门论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
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
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
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
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第 1 页
共 5 页
《百法明门论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导语】:
《百法明门论疏》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内容是解
释古印度世亲(Vasubandhu,约四、五世纪) 的 《百法明门论》。义
忠疏。唐玄奘 (602664)于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该论以后,很多佛
教学者
《百法明门论疏》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主要经典之一,内容是解
释古印度世亲(Vasubandhu,约四、五世纪) 的 《百法明门论》。义
忠疏。唐玄奘 (602—664)于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出该论以后,很多
佛教学者竞相为之作注,如窥基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解》2卷、圆测
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1卷、义寂的《百法明门论总述》3卷等,
其中最流行的是义忠的疏。
义忠,唐代比丘,襄垣(山西)人,俗姓尹,9岁出家,拜慧沼 (650—
714) 为师,学《大般涅槃经》,20岁开始学习 《四分律》、《十二
门论》等,很快就学通 《妙法莲华经》、《无垢称经》、《百法明门
论》、《俱舍论》、《成唯识论》等。主要著作还有 《成唯识论纂
要》1卷、《成唯识论钞》1卷、《法华经钞》20卷、《无垢称经钞》
20卷等。窥基逝后被奉为大师,在慈恩寺弘法50余年,后返故里而寂,
享年72岁。
《百法明门论疏》 1万多字,详解五位百法。
心法即心王八识: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
第 2 页
共 5 页
五位百法所以把心法列于首位,是因为它殊胜,唯识宗把心法这种精
神现象看作是第1性的,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心所法是与心法相应而起的心理活动,所以把它列于心法之后而
居第2位。心所法分为6类:
1. 遍行。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那一个心王生起,“遍行”心所法
都要生起。这种心所法共分5种:触、作意、受、想、思。
2. 别境。不遍心王八识,各别缘境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共分五种:
欲、胜解、念、定、慧。
3. 善。一切符合佛教义理的思想活动都称之为“善”。善心所
共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
行舍、不害。
4.烦恼。意谓扰乱众生,使之苦恼。烦恼分为二大类: 根本烦恼
和随烦恼,这一项是指根本烦恼,因为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可以滋生
其他烦恼,包括贪、嗔、痴、慢、疑和恶见。慢即傲慢,分为慢、过慢、
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种。恶见即错误的见解,又分
为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
5. 随烦恼。这是随应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由于发生作用的
面宽狭不同而分为三种,忿、恨、覆、恼、嫉、悭、诳、陷、害、骄
十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小,只能同类相生,各别生起,故称小随烦恼;
无惭和无愧发生作用的面稍宽,遍不善心,故称中随烦恼;掉举、昏沉、
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发生作用的面最宽,遍行染
心,故称大随烦恼。
第 3 页
共 5 页
6. 不定。意谓对识、性(善、恶、无记)、界(欲、色、无色三界)
都不定,共分四种:悔、眠、寻、伺。
色法即物质,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色法不能单独存在,是心
法和心所法变现的幻影,并非实有。所以要把它列于心法、心所法之
后而居第3位。共21种,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
声、香、味、触)和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即第六识意识所缘的 “色”,
共五种: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所生自在色。
心不相应行法既不与心法、心所法相应,又不与色法相应。因为
它是借助心法、心所法、色法三位分别虚假施设而有,故列于第4位。
共24种: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果、
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
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法是一种非因缘和合而又非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因为无为
法难知,一般人难以理解,只有佛教“圣人”才能理解,认识到无为法
就可以达到涅槃境界,这是一切佛教理论的最后归宿,故将无为法列
于最后。共6种: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真如无为。
所谓 “唯识”就是五位百法都离不开识,心王八识是识的自相、
自体,心所法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所变,心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
无为法是识的实性。因为五位都离不开识,所以从总的方面建立“识”
名;“唯”字只是为了排除一般人认为离识之外还有客观物质世界的
主张。“唯”是破,“识”是立。识即唯,所以唯识是持业释。“唯识”
是说世界上只有识,除识之外别无其他。宇宙万有只是识的相分,都是
第 4 页
共 5 页
识变现的幻影,犹如水中月、镜中像、空中花一样是虚幻不实的,由此
引出二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 的结论。
关于 《百法明门论》注释书多达20多种 (多数已佚),义忠的疏
最为流行,因为他文义安排得当,超过他的师祖窥基,正如 《宋高僧
传》卷四 《义忠传》所说的: “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
今盛行勿过忠本。”
第 5 页
共 5 页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601533a247825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