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形成性作业三

地域文化-形成性作业三


2024年2月5日发(作者:)

附件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课程代码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0009

课程名称 地域文化

评阅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任务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第三单元 苏中文化考核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苏中文化主要以 _____ 水文化为基础, _____ 山文化为补充。

2.扬州地名最早见于上古史籍《_尚书___》中的《禹贡》篇:“淮、海惟扬州。”

3.南通海安县,取_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__之意而得名。

4.青莲岗文化遗址为江淮地区___母系___氏族社会繁荣阶段文化的典型代表。

5.郑板桥是以三绝“__画__、_诗___、_书___”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6.汉武帝元狩六年置海陵县,这是_泰州 ____ 最早的行政建制。

7.泰兴市取_泰州兴起 ____ ,五业兴旺之意命名。

8.兴化影山头遗址,为江苏_江淮__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9.泰州三麻,为泰州地产麻油、__麻糕 __ 、_麻饼 ____ 三样食品的合称。

10.淮阴为__淮安 __ 市最早的行政建制,因地处__淮河 __ 南岸而得名。

11.明永乐年间,漕运进入鼎盛时期,淮安与_扬州 __ 、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

“四大都市”。

12.产于淮安区的 _____ ,乾隆皇帝曾赞之“天下第一鲜”。

13.宋代,因狼山上岸石多呈紫红色,遂称紫琅山,后紫琅成了__南通 _ 的雅称。

14.海安花鼓,指流行于__海安 __ 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舞蹈之一。

15.南通博物苑为晚清状元_张謇―于1905年创办。

得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江苏省扬州方言说表古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

苏中、苏北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 中叶的时候就达到了极盛阶段。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 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

2.兴化茅山号子

茅山号子是起源于江苏兴化茅山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是茅山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用号

子形式配以号词,激发情绪,抒出胸意。茅山号子源头可追溯到秦灭六国,统一四海的时候。

为巩固万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筑长城,以防匈奴人侵,传说孟姜女寻夫送寒衣,行

到山海关的传说。

2011年5月23日,茅山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淮安菜肴

淮安菜主要指古代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菜系,兼辅以今淮安市(原淮阴市)菜系。

淮安菜是淮扬菜的主要分支之一,简称“淮菜”。淮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

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淮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菜

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

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著名菜肴有文楼汤包,平

桥豆腐,软兜长鱼,钦工肉圆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4.吕四渔民号子

吕四渔民号子是是江苏省的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南黄海领域的渔民劳动号子,既是一种

与传统海洋捕捞作业相匹配、作为传递劳动信息、协调劳动节奏的号令,也是为渔民劳作抒

怀、交流情感的娱乐形式,更是一种能够完整记录吕四传统海洋捕捞作业全程的音乐史料。

《吕四渔民号子》主要流传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北一带,如启东吕四、海门北部、如东以及大

丰的部分地区,以启东吕四流传最盛,发展得也最为完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泰州文化的特征。

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泰州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冠于淮南。明代

王艮创“泰州学派”,树立中国哲学史丰碑;清初任大椿擅名物之学,为扬州学派中坚;孔

尚任于陈庵写出不朽之作《桃花扇》,泰州籍评话宗师柳敬亭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对中国戏曲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水、城一体古城格局和建筑文化完整鲜明。泰州建城于2100年前

的东汉初年,至今仍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古城文脉和城建规制,历史建筑文化街区集中。肥梁

胖柱、青砖黛瓦、素朴清雅的明清“泰式建筑”极富地方特色。 3、盐文化源远流长,盐 业经济造就了泰州文化的昌盛。盐业、盐运、盐赋,王朝盐令与治盐之绩,文人际会与盐民

命运浮沉,构成城市经济、历史与文化的核心内容。仅市区即有盐文化遗址、遗迹40余处,

现存“古税务街”、“资福禅寺”,都彰显海陵盐业与帝国命祚的密切关系。 4、以重大 水利工程及江河港口水运系统为代表的水文化地位重要。泰州为江淮交会之处,因水而兴。 自汉初开凿吴王沟(现老通扬运河)、卤汀河专营盐运,即为中国古代海盐生产、储运和交 易之“都”,发展为丰富独特的港口、航运文化。 5、军事文化突出。泰州历史上多有战 事,岳飞抗金、张士诚反元、张景贤抗倭、鸦片战争民众抗英及新四军谈判、黄桥战役等古 今军事文化遗迹丰富。

2.简述淮安文化的特征。

答:1、兼容并蓄的淮楚文化特征。淮安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

莲岗文化”遗址。明清时期,淮安是全国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

粮储备中心、淮北盐运集散中心,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称,故形成了南北交融、

兼收并蓄的淮楚文化风貌,地方风情民俗,既有楚风,又有吴俗,兼有广陵遗韵,并随漕运、

盐务和淮关的兴废而演变,内涵丰富,自成一体。

2、因水而生,随水发展、兴盛的水文化。淮安地处古淮河和泗水交会处,所辖县区的名称

也多取之于水。古运河、大运河、古黄河、盐河穿城而过,使淮安成为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

市,并享有“运河之都”之美誉。洪泽湖“古八景”和“新八景”都是运河文化的遗存。绵

延32公里的淮安里运河上的河道总督府、漕运总督府、淮安府衙,以及九龙口水乡风光区、

清江浦历史街区、淮楚生态风貌区、河下古镇文化区、古楚文化观光区等,均展现了运河明

珠的当今风姿。

3、南北建筑风格交相辉映。淮安作为南北交通咽喉、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造就了淮

安城内徽派民居建筑和典雅的北方园林建筑兼容的古城风貌。古街巷多为石板铺设,古建筑

多为砖木结构,深深庭院内,渠水清幽,绕室而流,显得淡泊古拙,江南园林韵味十足。

4、淮安使用的语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江淮方言。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扬州文化的特征。

答:一是南北兼容的地方文化。扬州濒江近海,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于此,西通南京,

与镇江、无锡隔江相望,历来是南北水陆交通枢纽。远在唐代、北宋、明代和清代,就有大

批外籍人到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和定居。扬州人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使得扬州文化具有南

北兼容的特征。扬州古典园林既擅北地之雄,又兼南国之秀即是明证。 二是雅俗共赏的文

化环境。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漕运和盐运在全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扬州也成为

“壮丽压长淮,形势绝东南”的富庶都邑。在很长时间里,扬州既是江淮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对外贸易和国际友好交往的港埠。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繁荣,市民也形成了不同的阶层。这 样的人文环境造就了扬州学派、雕版印刷、书院园林和民歌、评话、民间舞蹈等雅俗共赏的 文化。 三是刚柔相济的人文精神。扬州清曲唱腔从容不迫、平和雅致中兼有刚韧爽朗,柔 中有韧、刚柔并济是最好的证明。

2.试述南通文化的特征。

答:1、以东夷文化为远源,以吴越文化为承续,南北融合,然吴文化居主导地位。远

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原始氏族部落古青墩人即其分支,为南通最早先民并传播北方

文化。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灭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当年属邢国地);公元前506年吴楚 交战,吴军安置郧国遗民于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北迁都于琅琊(今山 东胶南县境)并大举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致吴越文化北上海陵(今属泰 州)。晋至梁陈间战乱再致北方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大举南迁至长江下游,海陵移民激 增数十倍,北南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然南方文化占统治地位。 2、襟江负海的独特地缘, 经济地理文化有边缘型和次海洋文化特征。南通地处江、淮间与江海交汇处,隔江南望上海、 苏州,北邻盐城、淮安,介于江淮文化和吴文化两大区域交汇部。滨江临海却长期交通闭塞, 2008年之前有海无港,有江无桥,致文化心态呈内陆化趋向。 3、近代文明文化发达。南 通有“中国近代第一城”、“近代文明试验地”之称。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以创办第一 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 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南通除“教育 之乡”外,还有“建筑之乡”、“体育之乡”和“长寿之乡”的美誉。 4、现代南通话属于 江淮方言,又分为通泰片、南通片,但具有较浓厚的吴语色彩,是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过渡 方言。

完成日期:2017年 6 月 10日

得分:

评阅时间:2017年 月 日

课程名称:江苏地域文化 第 三 次任务

评语: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7089453a147608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