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2024年4月18日发(作者:)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作者:李颖 冯丽娟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

摘 要:近年來,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

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以下研究特点:自2013年以来,

期刊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突破,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博士论文极少,缺乏专著和译著成果。从研究内容和研

究方法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

方面,这与国外研究相比极为不足;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

辅,而且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从研究趋势看,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将分为两大方向:纯

理论层面的非材料性研究和社会价值层面的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献计量法;语言政策;语言规范

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1-0081-06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该领域已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

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通过检索和整理新时代语言景观发展的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分析

了近20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初步归纳出前期研

究成果和不足,希望为后期研究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方法

(一)研究背景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指的是公共领域内以标牌为载体的可视性文本。Landry 和

Bourhis于1997年率先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的概念,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标

识牌、地名标识牌、商铺招牌、政府楼宇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

群的语言景观[1]。其本身具有两种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

(symbolic function)。信息功能指语言景观可提供信息,象征功能指语言景观能映射语言权

势和语言身份地位。Backhaus认为,语言景观研究总体可分为三大类型:语言景观由谁设计、

供谁阅读及反映何种社会语言状况。语言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考察公共与商业标牌上语

言的可见性与突显性,展示当地的社会语言生态,探讨其背后蕴含的语言权势、政策取向、身

份认同、社会地位、语言活力等诸多问题,并为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提供建设性意见。语言景

观是研究多语现象、语言政策、语言传播、民族语言活力等课题的新路径,受到越来越多社会

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甚至跨学科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自1997年以来,许多国际学者开始关注语言景观并取得研究成果。斯考伦和斯考伦

(Scollon & Scollon)、许布纳(Huebner)分别于2003和2009年提出了场所符号学(place

semiotics)理论和SPEAKING模型,以此作为语言景观分析框架;拉斐尔(Ben Rafael)、斯波

尔斯基(Spolsky)、赫克特(Trumper-Hecht)曾尝试构建该领域专有的理论体系,分别提出

了语言景观构建原则、标牌语言选择理论、景观分析的三维理论模型;戈特(Durk Gorter)、

肖哈密(Elana Shohamy)和布鲁玛特(Jan Blommaert)等学者相继出版多部相关专著;《国际

多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和

《国际双语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分别于2006、2012和2014年先后刊

载语言景观研究专刊;荷兰著名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推出的语言景观专刊Linguistic

Landscap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的出版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该研究的发展。在国外语言景观

研究如火如荼时,尚国文、巫喜丽等学者为引入语言景观做出不懈努力,发表重要引介性文

章。如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如何?有何创新?本文拟梳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发展脉络

和进程,并加以分析归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CNKI)和读秀知识库。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9日。数据筛选分四步进行。首

先,笔者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检索收录在CNKI上的全部期刊论文,获得论文175篇;其次,

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检索收录在CNKI上的全部硕博士学位论文,得到论文41篇;然后,以

“语言景观”为题名检索收录在CNKI上的全部报纸论文,获得重要报纸论文11篇;最后,运用

读秀知识库,以“语言景观”为全部字段检索图书,收集查阅相关专著1部。在此基础上,对所

得数据依次进行分析,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理论创新角度综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状况,并

挖掘国内研究的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分析

如表1所示,本文从中国知网和读秀知识库中搜集了与语言景观相关的175篇学术期刊论

文、41篇硕博士学位论文、11篇重要报纸论文以及1部专著,并分别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细化分析

首先,将搜集的文献资料按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如下三点:

1. 期刊论文

对某一研究领域文献的时序分布和增长进行研究,是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和研究热度的有

效方式。对2000—2019年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其年度变化参见图

1。统计结果显示,语言景观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2年,发文量共

计6篇,此阶段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2013-2019年,发文量总计

169篇。自2013年开始发文量持续上升,2016至2017年呈倍增长。这表明,此阶段研究热度

逐年递增,语言景观研究近年来成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分支研究。究其原因,是由于2014年

尚国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一文对国内语言

景观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2]。此外,巫喜丽、战菊曾综述2006至2015年的研究情况,指出

语言景观研究的问题取向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推动语言景观研究发展。但通过横向和纵向的

对比,在此研究领域发表重要文章的作者基本集中在这几位学者身上。

其次,从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分析,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共发表论文29篇,其中25篇同时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5年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

所潘秋玲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

例》一文,是国内首篇语言景观CS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是国内跨学科研究语言景

观的早期成果[3]。

另外,各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见图3)分析表明,《语言战略研究》发文数量最多,共

11篇,《语言文字应用》《汉字文化》《海外英语》各发表7篇。《语言战略研究》是我国

第一份以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为主要刊载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致力于宣传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这两份刊物的载文量表明,语言景观研究推动了国家语言文字

政策的制定,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促进作用。

2.硕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仅有2019年吉林大学张红军所写《语言规划视角下英语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研究》1篇[5]。而语言景观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共有40篇(见图3),其中2014年经李丽生

教授指导的云南师范大学夏娜所撰写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一

文,是国内第一篇语言景观硕士学位论文[6]。在此基础上,2017年两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

基金资助,并合作在《语言战略研究》上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情

况——以丽江古城为例》的论文[7]。随着语言景观研究学术关注度的上升,语言景观研究在

硕士学位论文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博士论文产出极少。

3.重要报纸论文和专著

通过CNKI重要报纸检索(表2)表明,2017年以来共有11篇相关重要报纸论文,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10篇,《语言文字周报》发表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中国理

论界、学术界的大型重要报纸,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正如张杰所说:“语言

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8],《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7至2018年多次刊载论文,体现

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趋势。

最后,笔者通过“讀秀知识库”搜集国内语言景观类著作,发现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专著、

译著书籍极少,仅有黄利民201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的《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社会语用

学研究》一本,该书以田野调查为数据收集方式,探讨了平潭语言景观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

征,并在借鉴厦门和夏威夷语言景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语言景观规划的

对策建议[9]。专著、译著数量匮乏从侧面体现了我国语言景观研究暂未成体系,与国外研究

存在一定差距。

(二)整体分析

本文将所有文献资料按照总量且不分类型,分别从研究的类型和内容上进行分析,以期深

挖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 研究类型

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非材

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2. 研究内容

从总共228篇语料资源统计来看,研究内容在国内语言景观领域靠前的分别是多语语言景

观研究和语言政策与规范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前景展望

结合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该部分着重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这三

方面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一)研究方法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有三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式研

究。定量研究是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特征的获取直接经验的研究法,而田野调查是定量研究的

主要研究手段。定性研究则注重利用观察、逻辑推理,辅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洞察标牌制作者

的动机,分析语言实践和语言政策的落差,探索语言权势身后的群体社会地位及其语言意识、

身份认同等。通过笔者对搜集文献的具体分析,发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单一定性较少,大部分

是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也推崇这种混合方式开展研究,尤其适合对具体

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因为只有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对语言景观展开

有效研究,由表及里,从表层的感性认知到深层的理性认知。

(二)研究内容

其一,研究发现: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empirical study)为主(61.4%),非

材料性研究(non-empirical study)为辅(38.6%),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见表3)。实证

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影像记录、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及数据采集区

域主要是多语标牌集中的城市商业区、国际社区、旅游景区等;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典型语言标

牌,如店铺招牌、广告牌、路牌、街道名、地名等,个别研究也覆盖了非典型语言标牌,如电

子显示屏、虚拟空间、海报、横幅等;数据分析统计主要采取频次、百分比为主要参数(个别

综述类研究也使用中心性等参数)。

其二,随着语言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新的研究热点

不断涌现。笔者参阅了各类学者的综述性文章,结合统计效果,根据语言景观热点议题对上述

数据进行了整合分类,语言景观热点议题主要包括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

民族语言活力、翻译研究等(见表4),基本涵盖了目前语言景观研究主流议题,但对公示语

译写研究、语言的传播等传统议题关注度逐渐降低。总体而言,我国语言景观研究重心逐步由

语言本身的形式特征研究转向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

力研究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多语语言景观研究是指通过对定区域内的多语标牌进行统计分析来厘清该地区语言的权势

关系和身份地位,并依此探究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语言服务水平、语言规范化程度、社会

变迁等问题。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景观实态与语言政策描述、实际需

求相对比,指出该地区语言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语言应用不规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供政府参考。此外,近年来,部分学者从语言景观角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以期更好地保

护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语

言的象征功能。国内各地区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书面语的同时,对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

护也从未减弱。如何借助语言景观强化少数民族语言的身份地位,从而恢复少数民族语言活

力,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议题。

其次,从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分析,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共发表论文29篇,其中25篇同时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5年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

所潘秋玲發表在《旅游学刊》上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

例》一文,是国内首篇语言景观CS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是国内跨学科研究语言景

观的早期成果[3]。

另外,各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见图3)分析表明,《语言战略研究》发文数量最多,共

11篇,《语言文字应用》《汉字文化》《海外英语》各发表7篇。《语言战略研究》是我国

第一份以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为主要刊载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致力于宣传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这两份刊物的载文量表明,语言景观研究推动了国家语言文字

政策的制定,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促进作用。

2.硕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仅有2019年吉林大学张红军所写《语言规划视角下英语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研究》1篇[5]。而语言景观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共有40篇(见图3),其中2014年经李丽生

教授指导的云南师范大学夏娜所撰写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一

文,是国内第一篇语言景观硕士学位论文[6]。在此基础上,2017年两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

基金资助,并合作在《语言战略研究》上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情

况——以丽江古城为例》的论文[7]。随着语言景观研究学术关注度的上升,语言景观研究在

硕士学位论文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博士论文产出极少。

3.重要报纸论文和专著

通过CNKI重要报纸检索(表2)表明,2017年以来共有11篇相关重要报纸论文,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10篇,《语言文字周报》发表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中国理

论界、学术界的大型重要报纸,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正如张杰所说:“语言

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8],《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7至2018年多次刊载论文,体现

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趋势。

最后,笔者通过“读秀知识库”搜集国内语言景观类著作,发现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专著、

译著书籍极少,仅有黄利民201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的《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社会语用

学研究》一本,该书以田野调查为数据收集方式,探讨了平潭语言景观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

征,并在借鉴厦门和夏威夷语言景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语言景观规划的

对策建议[9]。专著、译著数量匮乏从侧面体现了我国语言景观研究暂未成体系,与国外研究

存在一定差距。

(二)整体分析

本文将所有文献资料按照总量且不分类型,分别从研究的类型和内容上进行分析,以期深

挖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 研究类型

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非材

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2. 研究内容

从总共228篇语料资源统计来看,研究内容在国内语言景观领域靠前的分别是多语语言景

观研究和语言政策与规范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前景展望

结合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该部分着重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这三

方面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一)研究方法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有三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式研

究。定量研究是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特征的获取直接经验的研究法,而田野调查是定量研究的

主要研究手段。定性研究则注重利用观察、逻辑推理,辅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洞察标牌制作者

的动机,分析语言实践和语言政策的落差,探索语言权势身后的群体社会地位及其语言意识、

身份认同等。通过笔者对搜集文献的具体分析,发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单一定性较少,大部分

是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也推崇这种混合方式开展研究,尤其适合对具体

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因为只有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对语言景观展开

有效研究,由表及里,从表层的感性认知到深层的理性认知。

(二)研究内容

其一,研究发现: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empirical study)为主(61.4%),非

材料性研究(non-empirical study)为辅(38.6%),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见表3)。实证

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影像记录、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及数据采集区

域主要是多语标牌集中的城市商业区、国际社区、旅游景区等;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典型语言标

牌,如店铺招牌、广告牌、路牌、街道名、地名等,个别研究也覆盖了非典型语言标牌,如电

子显示屏、虚拟空间、海报、横幅等;数据分析统计主要采取频次、百分比为主要参数(个别

综述类研究也使用中心性等参数)。

其二,随着语言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新的研究热点

不断涌现。笔者参阅了各类学者的综述性文章,结合统计效果,根据语言景观热点议题对上述

数据进行了整合分类,语言景观热点议题主要包括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

民族语言活力、翻译研究等(见表4),基本涵盖了目前语言景观研究主流议题,但对公示语

译写研究、语言的传播等传统议题关注度逐渐降低。总体而言,我国语言景观研究重心逐步由

语言本身的形式特征研究转向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

力研究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多语语言景观研究是指通过对定区域内的多语标牌进行统计分析来厘清该地区语言的权势

关系和身份地位,并依此探究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语言服务水平、语言规范化程度、社会

变迁等问题。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景观实态与语言政策描述、实际需

求相对比,指出该地区语言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语言应用不规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供政府参考。此外,近年来,部分学者从语言景观角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以期更好地保

护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语

言的象征功能。国内各地区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书面语的同时,对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

护也从未减弱。如何借助语言景观强化少数民族语言的身份地位,从而恢复少数民族语言活

力,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议题。

其次,从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分析,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共发表论文29篇,其中25篇同时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5年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

所潘秋玲发表在《旅游学刊》上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

例》一文,是国内首篇语言景观CSSCI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是国内跨学科研究语言景

观的早期成果[3]。

另外,各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见图3)分析表明,《语言战略研究》发文数量最多,共

11篇,《语言文字应用》《汉字文化》《海外英语》各发表7篇。《语言战略研究》是我国

第一份以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为主要刊载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语言文字应用》致力于宣传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这两份刊物的载文量表明,语言景观研究推动了国家语言文字

政策的制定,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促进作用。

2.硕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仅有2019年吉林大学张红军所写《语言规划视角下英语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研究》1篇[5]。而语言景观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共有40篇(见图3),其中2014年经李丽生

教授指导的云南师范大学夏娜所撰写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一

文,是国内第一篇语言景观硕士学位论文[6]。在此基础上,2017年两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

基金资助,并合作在《语言战略研究》上发表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情

况——以丽江古城为例》的论文[7]。随着语言景观研究学术关注度的上升,语言景观研究在

硕士学位论文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但博士论文产出极少。

3.重要报纸论文和专著

通过CNKI重要报纸检索(表2)表明,2017年以来共有11篇相关重要報纸论文,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10篇,《语言文字周报》发表1篇。《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中国理

论界、学术界的大型重要报纸,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正如张杰所说:“语言

景观研究成语言学新增长点”[8],《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7至2018年多次刊载论文,体现

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趋势。

最后,笔者通过“读秀知识库”搜集国内语言景观类著作,发现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专著、

译著书籍极少,仅有黄利民201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的《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社会语用

学研究》一本,该书以田野调查为数据收集方式,探讨了平潭语言景观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

征,并在借鉴厦门和夏威夷语言景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语言景观规划的

对策建议[9]。专著、译著数量匮乏从侧面体现了我国语言景观研究暂未成体系,与国外研究

存在一定差距。

(二)整体分析

本文将所有文献资料按照总量且不分类型,分别从研究的类型和内容上进行分析,以期深

挖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1. 研究类型

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非材

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2. 研究内容

从总共228篇语料资源统计来看,研究内容在国内语言景观领域靠前的分别是多语语言景

观研究和语言政策与规范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前景展望

结合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该部分着重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这三

方面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一)研究方法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主要有三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式研

究。定量研究是具备客观性和精确性特征的获取直接经验的研究法,而田野调查是定量研究的

主要研究手段。定性研究则注重利用观察、逻辑推理,辅以调查问卷和访谈,洞察标牌制作者

的动机,分析语言实践和语言政策的落差,探索语言权势身后的群体社会地位及其语言意识、

身份认同等。通过笔者对搜集文献的具体分析,发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单一定性较少,大部分

是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笔者也推崇这种混合方式开展研究,尤其适合对具体

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因为只有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对语言景观展开

有效研究,由表及里,从表层的感性认知到深层的理性认知。

(二)研究内容

其一,研究发现: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empirical study)为主(61.4%),非

材料性研究(non-empirical study)为辅(38.6%),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见表3)。实证

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影像记录、问卷调查、访谈、数据统计分析等;研究及数据采集区

域主要是多语标牌集中的城市商业区、国际社区、旅游景区等;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典型语言标

牌,如店铺招牌、广告牌、路牌、街道名、地名等,个别研究也覆盖了非典型语言标牌,如电

子显示屏、虚拟空间、海报、横幅等;数据分析统计主要采取频次、百分比为主要参数(个别

综述类研究也使用中心性等参数)。

其二,随着语言景观日益成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新的研究热点

不断涌现。笔者参阅了各类学者的综述性文章,结合统计效果,根据语言景观热点议题对上述

数据进行了整合分类,语言景观热点议题主要包括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

民族语言活力、翻译研究等(见表4),基本涵盖了目前语言景观研究主流议题,但对公示语

译写研究、语言的传播等传统议题关注度逐渐降低。总体而言,我国语言景观研究重心逐步由

语言本身的形式特征研究转向多语语言景观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

力研究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多语语言景观研究是指通过对定区域内的多语标牌进行统计分析来厘清该地区语言的权势

关系和身份地位,并依此探究该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语言服务水平、语言规范化程度、社会

变迁等问题。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研究则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景观实态与语言政策描述、实际需

求相对比,指出该地区语言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语言应用不规范,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供政府参考。此外,近年来,部分学者从语言景观角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活力,以期更好地保

护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语

言的象征功能。国内各地区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书面语的同时,对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

护也从未减弱。如何借助语言景观强化少数民族语言的身份地位,从而恢复少数民族语言活

力,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议题。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3394960a2240492.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