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发(作者:苹果手机哪款最好用耐用)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故事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年的这个春节
过得不平凡。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一)
疫情突然袭击,过年的一切娱乐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串门、没有聚餐、没有庙
会……人们为躲避病毒的侵害,只能呆在家里。然而这时却有一批逆行者,他们不顾生死
安危、挺身而出、闯入疫区医治患者。他们用逆行,描绘出最美的样子。
钟南山,一位84岁高龄的医学院士,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毅然选择前往武
汉一线。没有飞机就坐动车,没有卧铺就在餐桌前小憩,他那仰头休息的样子,怎能不让
人心疼、使人动容?
张定宇,一位身患渐冻症的院长,明知自己只有十年的寿命,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走进
重症病房,与死神较量。而此时,他的妻子因接救病人也感染了病毒,他从不曾去探望过,
为的是争取时间救治更多的病人。每当我的脑海浮现张爷爷的身影,眼圈总会湿润,难道
还有比这更宽广、博大的胸怀吗?
还有那些主动请战的医生、护士,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那一双双被消毒水腐
蚀的手、一张张被护目镜压得伤痕累累的脸,一个个理得像灯泡似的卤蛋头!他们不就是
天使的样子、最美的容颜吗?
而我们呢?呆在温暖的家中,或浏览书籍、或啃着鸡腿、或躺在柔软的沙发上打游戏,
甚至像知了一样反复埋怨:无聊……要知道,这看似无聊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守候的呀!
所以,谢谢你们——最美的逆行者。有了你们,人们不恐慌、有信念:只要团结更坚、
胜利就在明天!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二)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患者体征的轻微变化,还是一个造成污染
的漏水点,都有可能潜藏着危机。每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责任感和专业精
神的故事。
赵童:那一刻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赵童,是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
队的医生。几天前,看到这位8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绪低落,他和主治医生反复询问,
但老人始终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赵童判断老人表现出的体征只是冰山一角。经初步诊断,老人虽仅有腹胀表现,但符
合“急腹症”特点,急需进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没想到刚做完CT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各项指标开始报警。
目前老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在赵童和队友们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病房
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经转为轻症,30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轻的肩膀担起责任
医务人员想方设法救治患者,消防员们也在疫情防控一线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医院
老院区是当地7个定点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统设备老化,医疗废水
无法处理和排出,外溢风险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7名90后消防员组成了“医疗废
水输转党员突击队”,承担起每天医院的医疗废水清运、处理任务。
正和队友一起爬上6米高储罐罐顶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年刚满22岁,他的爸爸和
爷爷都是消防员,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接过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务也总是冲在前面。设备
连接好,抽水开始,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漏水和喷溅的时候,之前还发生过意外。
后来胡晟民和队友们顺着水线找到了水带上一个极小的漏水点,才排除了隐患。从那
以后,他们在抽水作业时也更加谨慎。
强忍着恶臭味,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抽水作业,近20吨医疗废水全部抽进了环保
污水运输槽车,胡晟民和队友们再将这些医疗废水输转到9公里外的污水处理点进行处理。
而这样的输转,他们每天要重复两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队友们已累计输转医疗废
水500多吨。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三)
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
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郭海鹏,
刘爷爷今年86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
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感到不舒
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终于放宽心同意试
一试。3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情绪,刘
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3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
的94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
了十几年的ICU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
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的博士后
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四)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
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
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
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
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
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
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
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
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
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
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
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
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
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
来。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五)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
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
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
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
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
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2019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
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
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
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
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
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
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
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
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
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
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
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
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故事(六)
张继先奶奶,1966年出生,今年54岁了,医学硕士,参加工作三十余年。张继先医
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此刻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教
授、内科党支部书记。
抗击“非典”的故事。2003年“非典”时,37岁的张继先就是江汉区专家组的成员,
每一天的任务就是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从那时起她就养成了看病要问病人的住址、
职业的习惯,也正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模式,使她养成了对病毒敏锐的洞察力,
对疫情高度的警觉性。荣获抗击非典战役“三等功”。
“疫情上报第一人”的故事。去年12月26日上午,张继先奶奶接诊了家住医院附近
小区的老两口儿,他们因发烧、咳嗽就医,拍出来的胸部CT片,虽然症状看起来像是流
感或普通肺炎,但CT片的结果与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儿子的CT片,肺上也有特殊
表现。同一天,还有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存在同样的发烧、咳嗽和肺部表现。28日、
29日,门诊又陆续收治3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前后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
致。张继先敏锐地意识到情景不对,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医院高度重视,立即决定上报。
张继先的坚持上报,为武汉市、湖北省,乃至全国卫健部门拉响了警报。12月底,国家
卫健委派出高级别专家组,赴武汉调查病情,迅速应对处置。张继先成为“疫情上报第一
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继先奶奶“像救火队员一样”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在离新冠
肺炎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她从网上又团购了30件帆布衣服用作防护。至于为什么团购
而不是让单位配发,她说:“如果医院配发的话需要订做,而网上买能够很快到货。”她
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张继先的情绪不止一次崩溃。有的病人病情发展太快,手段用
尽,还是走了,她大哭;有时防护服快没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她大哭……“我这次把一生
的眼泪流光了!”这一个月来,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严重透支,她说自我已竭尽了全力。
2月6日,湖北省给予张继先同志记大功奖励。把最高的荣誉给医护人员!把最美的称
赞给白衣天使!把最便利的条件给一线的战士!把最优厚的待遇给为这次抗疫做出贡献的人!
张继先奶奶在疫情面前,身经百战的,临危不惧,敢于担当,如今又一次冲在了战斗
最前线。她是最美的白衣天使,也是一名抗击疫情的老兵,更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值得我
们每个小朋友学习,让我们向张继先奶奶致敬!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919221a253793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