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美图m8s的优点和不足)
2018年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题型
2018年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必考题型。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时
间定在12月10日进行,现在广大考生已经进入2018年国家公务员备考
高峰期,2018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模块主要分为阅读理解、语句表
达、逻辑填空,这三大题型又细化成许多小题型,今天给大家分享言语
必考的题型的解题思路及其方法。
一、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是所有题型的基础,考察应试者对整个文段的把控能力,整
个文段分为有主旨句和没有主旨句两种情况,有主旨句时,考生需要通
过关联词和行文的分析去需要主旨句,进而分析哪各选项和其语义相
近,进行同义替换。没有主旨句时,考生需要对正片文段进行全面的概
括,归纳共性。
下面通过真题来给大家具体进行讲解:
第一种情况:文段中有主旨句
【例1】(山东-行测-2013)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从某种意义
上讲,赞美的可信度要靠批评的自由度来检验。如果我们处在一个不能
自由表达批评意见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赞美的声音表达得多么充分,也
不能让公众信以为真,因为最真实的评价总是在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言
论环境中产生的。一旦缺失了这一保障赞美言论公信力的制度土壤,哪
怕赞美真的是出自当事人的真情实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 赞美与批评是矛盾的统一体
B. 真实的赞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C. 批评和赞美都需要自由的言论环境
D. 能够自由表达批评才能有真实的赞美
【答案】D。
【解析】文段开头就提出观点“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进行正
面理解就是:赞美有意义,批评要自由。文段后面出现两个反面论
证,“如果……不……”和“一旦缺失……”说明要自由的批评以及赞美
需要自由批评,更加论证了观点句,对观点句进行同义替换的是D选
项,A,C选项将批评与赞美混淆为并列关系,这是常见的陷阱选项,在
分析文段时一定要看清文段强调的侧重点,不可想当然的进行选择,B
选项缺失批评这一主体,可直接排除。
第二种情况:文段中没有主旨句
【例2】(春联-行测-2011)从羊皮纸、竹简到纸张、活字印刷术的发
明,从摩尔斯电码、二进制代码到影像的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载体越来
越轻盈,精神产品的传播也越来越迅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
打破了文化内容传播的时空界限,让文字、视频、音乐可以在瞬间传到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借助科技创新的种种新工具,人们可以
以更快捷的速度,制作精彩纷呈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
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 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 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答案】D。
【解析】文段通过并列关联词“同时”可以看出是并列关系,分分结
构,文段第一层含义是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的载体变轻盈,带来一系列
的发展,第二层含义是科技进步又为文化提供了新工具使得文化产业全
新的发展。A选项表述错误,文段讲述的是科技对文化的作用。B选项
潜力变得无穷是夸大了科技的作用,予以排除。对比C,D选项,C选项
笼统的表述了科技对文化的作用,D选项落实了文段两层的重点主体
词,“载体”和“工具”,因此答案优选D选项。
二、意图判断题
意图判断题是基于主旨题的基础上,去寻找它隐藏的“对策项”,如果
没有基于主旨的对策项,考生只需按照主旨题去考虑答案即可。那有些
考生在判断“对策项”上,总是有自己的误解,我们看到对策引导
词“需要,应该,应当,务必,切实等”就可以判定这是一个“对策
项”。下面给考生分析一个意图题,让考生感受一下,意图题的对策项
如何选定,得出答案。
【例】(国考-行测-2014)对老百姓而言,不仅仅是在乎价格涨了几毛、
降了几毛,而是想知道自己掏的钱是不是冤枉、是否合情合理。消费者
之所以对电价等资源品价格波动那么敏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类价格
多由政府制定,经营者又多是国有垄断企业。成本不公开、定价不透
明,经营企业会不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暴利?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
容易让消费者对资源品价格改革产生疑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公众对资源品价格波动相对比较敏感
B.资源品价格改革应给予公众知情权
C.垄断才是资源品价格难以改革的真正原因
D.政府应该退出资源品价格制定机制
【答案】B。
【解析】由文段中出现设问的问号,一问一答,我们由标点符号的提
示,可知文段最后一句正是文段的主旨句所在,我们重点分析最后一句
话“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才容易让消费者对资源品价格改革产生疑
虑。”我们看到原因分析是公众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也就是公众缺
少知情权,那么针对公众对资源品价格改革疑虑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要
公众有知情权,故此题选B,A,C选项非对策项直接排除,D选项提出的
对策并不是造成问题原因所暗含的对策,干扰选项,予以排除。
三、细节理解题
细节理解题不同于上面的主旨以及意图题,细节题很多时候考察的是对
细微处的查找能力,所以小编建议考生是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比较的匹
配选项。在细节题的陷阱方面,小编给考生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无中生有的选项,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形式,文中没有涉及这个话
题,选项捏造产生的。
2.偷换要素包括:偷换概念、偷换时态、偷换逻辑关系、偷换语气、偷
换数量,考生在审查选项的时候,需要把这个注意点找出来与原文进行
比对。
下面来讲解一道真题:
【例】(联考-行测-2011)一战后,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德国整个学术文
化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需赘述,马克
斯·韦伯名震整部社会科学史,施密特是影响现代宪政最重要的人物之
一;心理学方面,格式塔学派也悄然兴起;在文学上,霍普特曼和托马斯·
曼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双星闪耀,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是上个世纪最
有名的作品之一;戏剧、电影和音乐亦都迅速进入黄金时代,风格变得
迷人而多样化。德国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经济上所失去的,从科学和文
化上赢回来。对于当时内外交困,14年间更迭了多次内阁的政权来说,
这样的繁荣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相符的是:
A.一战后德国在学术文化方面引领世界
B.德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C.学术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往往是相互促进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可将各项与原文进行对应。A项,对应文段第一
句“一战后,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德国整个学术文化都呈现出一片繁荣
景象。”文段只说“呈现繁荣景象”并未提及“引领世界”,属于无中
生有,不符合文意;B项,未提及德国政府重视那些方面,属于无中生
有,不符合文意;C项,对应文段倒数第二句“德国似乎要把它在政治和
经济上所失去的,从科学和文化上赢回来。”可以得出学术文化和政治
经济的发展不一定是同步的,符合原文;D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是文段提及得,但是并没有提及二者的关系,属于无中生有,不符
合文意。所以答案选择C。
四、语句衔接题
语句衔接题,最重要的解题技巧就是话题一致的方法,把握文段的中心
话题,根据语义内容进行话题的衔接,同时考生在做题时,也要注意标
点符号,关联词这样的微观提示进行解题。
【例】(国考-行测-2017)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
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
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
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
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
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
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
测。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B.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C.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D.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711320a194444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