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台湾工研院的独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台湾工研院的独特启示


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联想昭阳k4e)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台湾工研院的独特启示

前言

2011年美国政府进行过一项关于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深

入研究,即《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其中特别探讨其他国家

和地区如何转化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企

业商机。这一研究报告最后专门提到全球两个成功模式典

范,一个是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这在我们上一篇文章中

已经专门详细介绍),而另一个正是台湾地区的工业技术研

究院(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以下简称工研院)。

我们不禁要问,美国重振制造业计划中提及的工研院到

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尤其是在产

学研体系布局方面?这些问题对于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

中国大陆来说具有独特意义,尤其是有关科技创新在产业转

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挥关键作用,重新布局产学

研三者关系,让它们从目前各自独立运营、偶尔开展非系统

性合作的旧有模式转化为三者鱼水相融、高度互补、互为杠

杆的密切合作的新型模式。这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单项

冠军企业(统称“精一”企业)意义尤为重要。我们上一篇

文章专门介绍分析了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此文我们探讨台

湾地区工研院的启发意义。

01工研院的历史背景

1973年台湾地区颁布《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

以财团法人名义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即工研院。当时

台湾地区经济部长将分散在台湾地区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

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几家研究机构合并,

成立“工研院”,赋予引领台湾地区经济起飞的长期目标,

核心功能是将科技成果尽快转移给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商品

化和产业化的成功率,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四十多年来,工研院一直以“以科技研发,带动产业发

展,创造经济价值,增进社会福祉”为主要任务,从创新研

发、人才培育、智权加值、衍生公司、育成企业、技术服务

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台湾地区产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

响。如今,它不仅已发展成为该地区最大的产业技术研究机

构,而且成为力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先锋。它引领了台湾地

区科技创新,并促进技术产业化,既在台湾地区产业结构调

整中功不可没,也在国际上被视为“产学研”体系中“研”

的模式典范。

具体而言,本着“从事应用技术研究、追求产业效益,

提升竞争力”的宗旨,工研院的基本定位是国际级科技应用

研究机构,配合产业界的需要,通过技术研发,发展关键性、

创新性以及前瞻性的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辅导中小企业技

术升级,培养工业技术人才,在整个台湾地区的技术研发、

技术转移、产业升级过程中起到领航的作用。1980年以来,

工研院为创投业培育和孵化出一大批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

值潜力的科技项目,其中有代表性龙头企业包括联华电子、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579449a192731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