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斗机发展简史

中国战斗机发展简史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华为手机系列排名)

突然有这个念头,想随便闲扯一下中国的几款装备过的主力战机,从歼

5开始,一直数到现在的飞豹、歼10、歼11,说说它们的艰辛历史,也

回顾回顾中国航空和空军那段历史,我想应该还是有点益处的,至少小

小普及一下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个帖子依然不是插几幅图片百度几个数

据就完事的,内容可能很多,也会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没关系坑很深,

慢慢填着吧。。。

按照时间顺序,就先从歼5开始吧

从“五”到有

关于歼5,有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新中国的战斗机编号要

从“五”开始,而不是从习惯性的“一”开始?不仅如此,连轰炸机、运输

机和直升机也是如此,无不是从五开端,如轰5,运5,直5等等。。。

这个问题说法很多,有的说其实是有歼1/2/3/4的,只不过没有被正

式赋予编号服役;也有的说新一代战机都从50年代开始服役,所以取

名五,而也有一种说法,“五”谐音“无”,寓意新中国航空事业是”从五(无)

到有“

呵呵,说法多多,就不去细究了,不过要说新中国航空事业,尤其是

战斗机研制是从歼五开始,倒也没有问题

就是从歼五开始,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开始了艰

难的起步,当时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这条道路会走的如此艰难,也更

不会想到,我们如今能够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

一切就都从歼五开始吧,从“五”到有。。。

歼五,首先要从抗美援朝时代的米格15讲起

1950年底,随着志愿军大规模入朝作战,空中掩护成了最麻烦的问题,

强大的美国空军日夜不停地对志愿军前线和后方补给线进行轰炸,志愿

军伤亡惨重。此时新中国和苏联领导人达成了成立联合空军参战的决

定。苏联方面派出第64歼击机军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大批苏联教官进

入中国培训新中国飞行员,并向中国志愿军提供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

15喷气式战斗机(最先苏联人提供了部分米格9喷气式战斗机,但是这

个机型实在坑爹,在中国方面强烈抗议下,苏联最终为志愿军空军换装

了米格15)

在此后的战争岁月中,第64歼击机军的苏联飞行员和志愿军飞行员

并肩作战,驾驶米格15战机和美制F80/84/86喷气式战斗机进行了惊心

动魄的大空战,而米格15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面对当时美国最为先

进的F86式喷气式战机,在性能上也不落下风,尤其在速度和垂直机动

性方面要远远优于F86,而美国飞行员更是对米格15的速度和爬升性

能印象极其深刻,并直接影响了第二代战机F104的设计思路。

战争结束之后,志愿军空军带着一身征尘,开始了新中国空军的正规

划建设,而作为重中之重,则是新型喷气式战斗机的制造。

在1953底,中苏两国政府达成协议,苏联将米格-15BIS及发动机的

生产许可权授予给中国,提供全套生产资料,并派出技术人员来华支援

中方建设生产线,生产任务当时放在了刚成立不久的沈阳飞机制造厂,

由此,沈飞开始集中精力试制米格15BIS。

当时到了第二年,情况发生了变化,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

晓夫上台,但靠政治斗争上台的赫秃子地位并不稳固,此时赫秃子急需

要中共的鼎力支持,所以他决定向新中国提供比米格15更优秀的米格

17战斗机。

1954年10月,苏联方面正式致函中方,建议中国停止试制米格15BIS,

而改为试制性能更好的米格17F,中方对此建议自然非常高兴,1954年

11月,中方首先向苏方直接进口了96架米格17战斗机,并就转移生产

问题开始进行谈判,而根据聂荣臻元帅的指示,在最终协议达成并拿到

技术资料之前,沈飞试制米格15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进行

部件试制,但不组装整机。

在1954年12月,中苏双方正式达成协议,由苏方提供米格17F及

VK-1F喷气式发动机的生产技术资料,协助中方建立米格17生产及维

修线,在此之前,苏方将先提供8架米格17成品、25架机体和50套发

动机散件、毛坯件,用于中方进行试制。

苏方这次动作很快,在1955年3月,全套生产技术资料及散装部件

就运到了中国,随后沈飞停止米格15的试制,转而试制米格17F。

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沈飞很快试制出第一架米格17F战斗机,1956

年7月19日,第一架编号为“中0101”的国产米格17由试飞员吴克明首

飞成功,“中0101”号毫无疑问创造了一个历史,中国的第一架喷气式战

斗机由中国的飞行员驾驶飞上了蓝天,新中国航空历史由此翻开了全新

的一页!当年9月,国产化米格17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定型。沈阳飞机

制造厂随后赶制出4架国产米格17,在当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中亮相,

接受了毛泽东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但4架国产米格17飞过

天安门城楼时毛泽东兴奋地指着天空,向身边的外宾自豪地说“我们的

飞机飞过去了”,就如同毛泽东说过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

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都能造了。”

同时,米格17所用VK-1F型发动机也迅速投入国产化工作,在苏联

的援助下,在1956年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

成功涡喷-5,涡喷-5仿制自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VK-1F离心式加力涡轮

喷气发动机,主要性能与原版相同,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

千克,耗油量较大,大致为1.5千克/千克/小时左右(F86使用的J47发

动机仅有0.98)。涡喷5的生产任务在1964年转至西安红旗机械厂,

直到1985年涡喷5完全停产,两个制造厂共生产涡喷5近万台,而歼5

系列总共产量1970余架,平均每架歼5寿命内需消耗发动机5台,这

也从侧面说明了苏制发动机寿命之短。

中0101号战机,中国人的第一架自制喷气式战斗机,图中为试飞员

吴克明

但是,额外说一句,此时歼5还被称为”56式“歼击机,一直到1964

年,才改称为歼5。

应该说,米格17在50年代中期的确是苏联较为新锐的战斗机,就算

是苏联人自己,也是在1951才开始批量生产装备苏军的,无论苏联人

当初主动提出提供米格17给中方仿制的动机如何,但苏联专家们的帮

助却是真诚的,在新中国航空人的不懈努力和苏联专家们的真诚指导

下,歼5才得以顺利服役,让中国空军由此一脚踩进了喷气式时代。

但是,米格17相比前辈米格15,并不是一款脱胎换骨的型号,而更

像是一个加强改进型,米格17整体沿用了米格15的气动布局和结构设

计,发动机更是沿用了米格15的VK-1型。当时苏联人研制米格17的

主要意义,就是进一步增加米格15的速度,和改善米格15的飞行品质

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米格15还只是一款高亚音速战机,最高速度仅有0.85马赫,在某种

极端情况下(比如高速俯冲)能够接近音速,对苏联人来说,这个速度

依然不够,作为向超音速过渡的米格17,需要在发动机不变的前提下实

现更高的速度,就必须对整体设计进行修改,米格17首先将主翼后掠

角增加到45度(米格15为35度),同时采用了全新的更薄的机翼,

这些改进都让米格17能够在动力未加改进的前提下达到更高的速度,

为了解决但是大后掠角机翼在高速飞行中翼尖失速的问题,米高扬的设

计师沿用了米格15的笨办法:加翼刀,把米格15的2对4片翼刀增加

到了3对6片,虽然增加了重量和阻力,但基本解决了米格15的这个

老大难问题。在一系列改进后,米格17的最高平飞速度已经可以非常

接近音速了,在平常飞行中也很多次短时间内靠俯冲超过音速。但由于

在平飞中无法达到音速,因此米格17离超音速还隔着那么一层窗户纸。

此外,米格17还着力解决了米格15飞行、操纵品质差,航向稳定性

差的问题。在朝鲜战争中,虽然米格15依靠高速和高爬升率取得了与

美制F86正面对抗的能力,但是米格15低空飞行品质差的,航向稳定

性差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最致命的就是米格15会在格斗中突然无征

兆地进入尾旋从而造成损失,这对于驾驶经验不足的志愿军飞行员尤为

危险,经常有志愿军飞行员在空战中因为操作不当使座机突然进入尾

旋,因此损失的战机和飞行员不在少数,美方也有相关记载。这其实也

是苏联航空工业整体相比美国还尚不成熟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整体水平

高低的问题,同样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机,美制F86操纵品质就极好。

而在米格17上,苏联人对米格15进行了全面设计修改,在机腹下增加

一片腹鳍以增加航向稳定性,在操作品质上有了很大改善。

米格17/歼5继承了了米格15结构简单坚固的优点,加速爬升性能优

越,全机长11.36米,机高3.8米,翼展9.6米,整机空重394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6000千克,机内燃油1170千克,另可携带两个400公升

副油箱。由于机内燃油偏少而且发动机油耗高,所以其作战半径较短,

最大航程仅有1000公里,加副油箱增加至1500公里,作战半径约为400

公里左右。(作战半径短,是苏制战术飞机的通病)。

在武器方面,米格17/歼5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航炮,

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1型37毫米航炮,装弹量为200发,没有发射空

空导弹的能力,但可以在机翼下挂载100千克或者250千克航空炸弹。

米格15/17之所以以火力超猛而著称,就得益于这个37MM航炮,由于

米格15最早的设计目标是B29这种大型轰炸机,所以米格15采用了口

径超大的37MM航炮,这种口径的航炮命中爆炸后可以在机身上撕开

洗澡盆那么大的裂口,一般战斗机中上一发基本必死无疑,23MM航炮

威力也非常可观,而同时期的美制F86却仅仅装备6挺12.7mm机枪,

理论上两者火力悬殊巨大。但是这仅仅是理想状态,由于23MM和

37MM航炮威力都过大,发射时射速过慢,震动太大,射程/精度也不

乐观,所以在空战中实际很难打中目标,由于炮弹少,火力持续性也过

差,歼5三门机炮齐射不到5秒就会打光所有炮弹,而F86虽然有6挺

机枪,却能够持续射击15秒。在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出战时,著名空战

英雄李汉追击英军一架无武装的炮兵侦察机,把炮弹打光了也没有击落

对方,志愿军的第一次出战就这样尴尬收场,而米格15火力上的弱点

也暴露无遗。

更严重的是,由于同时装备23MM和37MM这两个弹道特性迥异的

航炮,事实上米格15/17的机炮无法准确校正,只能取23MM和37MM

航炮之间的中间值,超过400米,两种炮弹就各自散开,再也很难击中

目标,经常出现明明瞄准线准确压住目标却依然无法打中的情况。所以

中国空军强调要在400米以内开火,力求射击准确性。而中国飞行员为

了确保打下敌机,甚至会逼近到离敌机仅有300米的距离再开火,冒着

被敌机残片击中或是直接撞上敌机的危险“空中拼刺刀”。这种无畏的勇

气正是中国空军精神的写照!“空中拼刺刀”!是一种无畏,也是出于米

格15/17弱点的一种无奈。

歼5在定型之后,就由沈阳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至1959年歼5

停产,共生产歼5战斗机767架,直到60年代中期,歼5都是中国空

军的主力机型,之后才由歼6基本型替代。而另一款歼5改进型,则比

歼5更加长寿,直到70年代末文革结束,依然是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

这就是歼5的全天候改进型:歼5甲。

批量生产的歼5歼击机,直到60年代中期,被歼6基本型替代

歼5甲事实上就是米格17PF型,属于米格17系列的全天候截击型号,

苏联在50年代初装备部队,主要改进就是给米格17F型加装RP-1“绿

祖母”雷达,加装机载雷达之后,使得米格17也拥有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米格17PF加装的RP-1雷达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如同北京猿人一

般,对空搜索距离仅有2000米,也无法进行导弹制导,只能用于控制

航炮。但在50年代,多少还算凑合了。

进入50年代末,大陆和台湾关系陷入紧张,双方在台海两岸剑拔弩

张,美国和蒋军侦察机频繁进入大陆纵深侦察,尤其是美制P2V电子

侦察机,这种由海上巡逻机改装的侦察机拥有完善的雷达电子设备甚至

地形跟踪雷达,能够在夜间低空贴地飞行,隐蔽性极强,同时机上15

名成员操作各种电子对抗设备,使得对方雷达网难以捕捉。从1958年

开始,P2V侦察机利用夜间掩护频繁进入大陆纵深,甚至深入到北京、

沈阳等地进行侦察,大陆空军由于缺乏夜间战机,前后出动600多架次

飞机拦截均告失败。此时空军急需一款拥有夜间战斗能力的战机,作为

应急,中国紧急从苏联引进了少量米格17PF全天候截击机。但是随后

中苏关系破裂,少量的进口米格17PF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由此,空军

急需在歼5基础上发展一款夜间战斗机。

这个任务当时交给了刚成立不久的成都飞机制造厂,由刚刚调入成飞

厂的屠基达负责总体设计。当时中方技术人员并没有米格17PF的技术

图纸,而只有两架调拨的进口米格17PF实机和歼5的图纸,屠基达等

技术人员在分解测绘米格17PF之后发现其基本结构和歼5大同小异,

于是打报告建议直接利用歼5的图纸进行修改设计(但60%的图纸需要

重新绘制),上级批准后,成飞厂用了一年半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

图纸的绘制,到1964年底,全天候歼5甲首飞成功,中国空军终于拥

有了自产的“全天候战斗机”,而歼5甲也被称为“成飞的发家机”。

歼5甲使用一台与米格17PF相同的RP-1搜索瞄准雷达,最大探测距

离2000米,无制导空空导弹能力,但可控制航炮,为了容下雷达,歼5

甲前机身加粗,RP-1雷达采用独特的“双雷达天线设计”,一个天线容纳

在机头上端鲨鱼嘴状突起的雷达罩内,另一个则在进气口内,天线罩为

半球型。由于加装雷达,为了节省重量和体积,所以歼5甲去掉了歼5

基本型上的37MM航炮,改成了3门23MM航炮,火力有所下降,但

射击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但由于RP-1雷达过于笨重,歼5甲虽然拆

除了37MM航炮,但是还是比歼5基本型重了250多公斤,整体飞行

性能较后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歼5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机头上方突出的鲨鱼嘴形雷达罩,和进

气道中心的雷达罩

歼5甲座舱内的雷达显示屏,可以看出其设计生产极其粗陋

在实际使用中,歼5甲针对美制侦察机超低空飞行的特点,自行改进

了歼5甲的RP-1雷达,也就是将雷达下视角度由14度减少为7度,以

屏蔽地面杂波,但同时也牺牲了雷达视野。歼5甲在1964年服役之后,

成为了中国空军的主力全天候作战机型。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直到1977

年由贵州飞机厂重新仿制生产的新歼6甲服役,原本只是拿来应急的歼

5甲却成为了祖国夜空的唯一守护者。。。

在歼5甲之后,成飞厂又在其基础上研制了歼5的同型双座教练机歼

教-5,与苏联的乌米格-17不同,中国的歼教-5是从全天候歼5甲基础

上改进的。歼教-5在1966年5月首飞,同年底定型装备部队,到1983

年歼教5停产,共计生产了近千架之多,除了装备海空军和航校,还大

量援助到非洲、朝鲜等第三世界国家。同时,歼教5也一度成为八一飞

行表演队的表演用机。

歼教5,图为81表演队的歼教5

歼5在装备部队之后,立即入闽参加对台空战,在实战中面对老冤家

F86,歼5和米格17取得了击落敌机14架,击伤9架的战果,而自身

被击落击伤各5架(此为大陆空军战果统计,国军的就太夸张了,就不

列出来了)。取得了入闽空战的胜利,一举夺取了台海中线西侧的制空

权,将国民党空军赶出了大陆领空。

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歼5还在1967年创造了“亚音速战机击落超音

速战机”的战例,当时,四架歼5战斗机在地面引导下伏击了一架正在

返航的F4B鬼怪战机,并成功击落了敌机。这个战例之后被中国政府大

力宣传,成为了新中国空军的经典战例。虽然这个战例在现在看来并无

太多特别之处,但是作为歼5的典型战例,还是彪炳中国空军史册的。

此战中歼5充分发挥了自身机动灵活,转弯半径短的优势,从侧面发起

攻击,避免了速度上不如F4的弱点,扬长避短,堪称经典战例。顺便

说一句,当时的中国空军,非常乐于在不多的实战战例中创造“第一”或

者“先例”,据不完全统计,空军在新中国国土防空战斗中居然创造出了

30多个“世界空战史上的第一”,实在是匪夷所思。当然这种无限细化,

为了第一而生造出来第一的政治宣传手段,到现在看来,也只能摇头叹

息了。

此外,歼5另外一个著名的“第一”,就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架被空

空导弹击落“的战例,虽然这个第一并不光彩,但是还是值得一说的。

1958年9月,我军歼-5编队与台湾空军24架F-86编队在浙江温州地区

上空遭遇,空军飞行员王自重因突发机械故障掉队,在战机恢复正常后

又被12架F-86围困。王自重单机与敌勇敢缠斗,在击落敌两架F-86

后,被F-86携带的AIM-9“响尾蛇”导弹击落。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战

中空空导弹取得的战绩。但当天F-86发射的AIM-9中有一发故障坠海,

之后被大陆军民打捞上来。之后这枚AIM-9被送到了苏联,苏联在此

基础上研制成功了AA-2”环礁“红外空空导弹,而1962年,中国又再次

引进AA-2进行仿制,这就是霹雳-2空空导弹。。。但是在国民革命军

的史料中,战斗的经过大致为,台湾空军第11大队的多架F-86F,在温

洲湾上空获得重大战果,击落10架米格-17F,而国军无任何一人伤亡。

当然,我把国军战果统计也搬了上来,全当一乐吧,至于诸位看客信

或不信,请自便了~~~

客观来说,歼5系列是新中国生产战机中较为成功的一款,在1956

年开始服役时,基本和美苏处于一个水平线,新中国航空工业踏进喷气

式时代,也仅仅比美苏晚了5~7年而已,歼5从1955年开始试制,仅

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试制定型,这对一个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

来的国家,是尤为不易的。当年新中国的年轻建设者们几乎面临这一穷

二白的环境,但在建设新中国的信念和理想的激励下,他们完成了在旁

人看来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是属于他们的骄傲。而苏联专家在那个年代,

也为了无产阶级的理想在真诚地帮助着中国的同志,无论苏联政府有着

怎样的政治打算,但这些苏联专家,却真的和中国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

谊。在新中国建设者超乎想象的努力和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之下,才有

了歼5的顺利诞生。应该说,歼5是个伟大的胜利!

然而,正是歼5的胜利来的来得太过简单,让新中国的领导人有了一

种过分乐观的错觉,认为喷气式战机这种看起来复杂的尖端武器,也不

过尔尔。歼5这种苏联老大哥手中最先进的武器,我们也只用了1年多

而已,生产喷气式战机也无非铆、焊、刨、削罢了,和生产拖拉机无甚

区别,也就那么回事。以至于之后某机研制受阻时,某军队领导人嘲弄

道:搞个战斗机要花8年?!8年老子小日本都打完了。其实,一款战

机研制,又何止八年呢?事实上,当时中国仿制歼5,是在苏联方面提

供全套图纸、样机,甚至毛坯件的条件下,由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再由

中方技术人员加工组装的,某种程度上我们仅仅只是完成了战机研制生

产的最后一个流程,我们仅仅学会了组装生产(甚至还是一知半解),

而对战机整体设计、试验规范方法、材料研制加工、基础原理掌握,我

们几乎一无所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歼5只是我们拿着苏联人的答案

在抄一份试卷,而真正等到没有答案的闭卷考试,甚至轮到我们自己出

试卷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战机研制没那么简单。

这种对战斗机这种高度复杂的航空技术装备肤浅认识造成的恶果,几

乎立即在此后的歼6仿制中显露出来,航空工业领导层包括国家军队领

导人对战机研制的规律认识不清,重生产轻科研,重成果轻积累,歼5

的巨大成功仅仅是一个表象,一旦离开苏联专家援助之后,各类战机研

制项目立即无一例外的陷入困境,各种基础设施和科研人才积累严重不

足,不得不再花大量精力返工补课。而当时歼5的胜利更助长了盲目乐

观的情绪,此后历次政治运动更是把这种左倾盲目推向了极致,在大跃

进时期,要求当年立项,第二年就要首飞为XX献礼的项目不在少数,

这种完全不顾客观科学规律的决策让新中国航空工业蒙受了极大的损

失。

而这一切,又似乎都可以说是始于歼5。

如今,歼5早已退出现役,曾经的祖国守护者如今已经静静地躺在飞

机坟场或是博物馆之中,部分幸运的,也许被改装成了无人靶机继续为

祖国奉献余热。那架编号“中0101”的歼5战机,如今被完好的保存在中

国航空博物馆,和1001号歼十做着邻居。我们从歼5开始了从五到有

的历程,仅仅这一点,歼5就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537320a192133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