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50寸电视长宽多少厘米)
“德味”究竟是什么味,对手机摄影的提升有
多少?
作者: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2021年第04期
“德味”通常是指照片的红和蓝色,尤其是红色表现浓郁,色彩过渡自然(即油润),是一
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此外,“德味”也是暗部细节和锐利度等综合指标中最平衡的一种风格。
实际上,“德味”更像是一种略带“玄学”的照片风格。这就好比,笔者随便翻开一本文集,
字里行间透出饱经风霜后的平和与坦然,那就很可能是沈从文老先生的;而笔锋中带着激烈的
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气息力透纸背,哪怕未署名,也能看出是鲁迅先生的文笔。
“德味”也和這种感觉类似,都很难用具体参数指标物化,就好比很难用指标衡量一个文学
家的创造风格,但是在看到“德味”风格的照片时,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技术和人
文气息。
那么,手机厂商和德国摄影界巨头的联合,对手机摄影是真有帮助还是说仅是给产品贴了
个“金标”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直接从手机出片的效果来判断,把华为徕卡机型和普通机型以及vivo
X60系列和其他vivo机型进行对比。
根据笔者的比较,无论是和徕卡合作过很久的华为,还是新晋联合蔡司的vivo,它们合作
机型拍摄的照片,在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的倾向。相对于常规机型,华为徕卡机型黑中带亮的
“黑白味”广受好评,而vivo蔡司机型的Biotar人像风格也别具风味,两者在丰富的暗部细节和
色彩上略带失真的油润风,确实是要优于没有“德味”的机型。
不过,笔者个人观点认为,联合巨头对手机摄影来说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华
为、vivo与徕卡、蔡司合作的机型,使用的依旧是韩国或者日本的CMOS,摄影实力的提升也
是自身在算法上深耕的结果。手机摄影整体实力还是要看各家技术的累积和产业链的进步,联
合是推动者而非主导者。
为什么手机厂商如此热衷“德味”
第一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在德国摄影界“大拿”的帮助下,更好地提升本手机的拍照实力。
比如华为和徕卡联合后摄影实力迅速提升,在当时国产手机领域一枝独秀。而最近vivo与蔡
司成立联合影像实验室,与摄影巨头在算法上进行合作,获得由蔡司提供的镜头“T*镀膜工艺”
后,摄像实力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笔者认为,寻求联合的背后,是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手机厂
商,对产品独特性的追求和高端化的渴望。
对手机厂商来说,虽然算法和堆料上已经做的很好了,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绝大多数消费
者也看不懂手机厂商卖力宣传的参数,对手机厂商来说,就好比“富贵还乡”却只能“锦衣夜
行”。
而联合徕卡、蔡司等摄影巨头,则可以在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做出一抹亮色。手机背后的
“Leica”或者小蓝标“ZEISS”能对拍照实力有多大的提升还不好说,但是这个标志也是实力的一
种证明,人无我有,人有我精。通俗点说,对“格调”的提升,可能不止一点半点。
这样就可以解释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偏偏是徕卡、蔡司这些德国光学巨头,而非日韩厂商
尼康、佳能和索尼呢?尤其是索尼,其在手机高端CMOS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相对而言可能
是更好的联合对象。
相对于日本和韩国,德国制造在国内的口碑和号召力要强得多。徕卡、蔡司在高端领域的
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但其产品的高昂售价让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以徕卡为例,单相机的售
价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单个镜头的价格也在万元到十几万元之间。
如果说佳能、尼康是摄影界的奔驰和宝马,那么徕卡、蔡司就是宾利和劳斯莱斯。都说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高门槛让很多的人一生也没能拥有一台徕卡,只能背着红圈佳
能,引以为遗憾。
而现在,无论是在发布会上还是官网界面,手机厂商都会把徕卡、蔡司等放在主界面,进
行大篇幅的详细讲解和展示。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即便提升并不大,和这些品牌专业相机也
并无太大的关联,但仿佛只需要数千元,就可以把这些大多数人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握在
手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已经不单单是一部手机能够相比较的了,更何况另外还附赠一部不错
的手机。
德国摄影巨头在品牌联合上相当谨慎,数十年来只和寥寥几个品牌进行过合作。根据笔者
的了解,华为需要拿出一部分手机的利润给徕卡,算是两者的合作费,而vivo和蔡司合作有
没有合作费尚未可知,显然也不太可能是免费的。但是相对于付出的这些代价来说,通过合作
提升产品溢价和品牌价值是一件极其划算的事情。
摄影大师Ansel Adams(安塞尔·亚当斯)曾经说,只有好照片,没有好照片的准则。摄影
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手机摄影都是一个黑箱—
我不需要知道使用了哪些技术,我需要的是拿出手机来就能拍到一张赏心悦目的照片,而“德
味”的背书可以很轻易地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不拼“德味”拼“国味”
目前手机摄影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在朝着不同的细分领域发展。
随着iOS 14的更新和iPhone 12系列的发布,苹果在摄影领域愈加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
展。iPhone 12 Pro系列在拍摄时提供ProRAW的保存格式,而非标准的JPG格式。ProRAW格
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完整地保存手机拍摄的所有细节,以便专业人士根据后期需要自由调节,
在这一自由度上,已经可以和专业相机媲美了。
而在国产手机方面,华为依旧是摄影综合实力中“硬汉”的代表,小米则在高像素的路上越
走越远,OPPO采用潜望镜式的摄像系统,在变焦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vivo则依托微云
台防抖技术和在人像摄影方面的积淀,也隐隐有赶超国外第一梯队厂商的迹象。
总体而言,各个手机厂商在摄像上的实力差距并不大,在不同领域互有胜负,打得有来有
回。
而在手机摄影最核心的零件CMOS上,目前还是日韩厂商在垄断。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机传感器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CMOS
芯片的销售占比中,索尼占了44%,三星占了32%,合计达到了76%,而中国厂商则在10%
左右。而且,在高端领域,即像素在2 000万以上的市场,索尼以6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
势。
在国内市场的中低端领域,也就是像素小于2 000万的市场,以格科微和豪威为代表的国
产CMOS厂商占据了50%的份额,在自身发力和国产手机厂商的扶植下,整体增速很快。
2020年10月15日,豪威宣布推出全球首款大光学格式的1.0微米的6 400万像素图像传
感器,也代表着国产CMOS正式向高端发起冲击。
随着国产手机摄影在算法和设计上的进步,以及手机摄影底层产业链的不断发展,笔者很
期待以后的手机摄影,不再需要拼“德味”,而是拼“国味”。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220138a1872644.html
评论列表(0条)